图/IC photo


11月15日,北交所(全称为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锣。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0日,新三板精选层挂牌公司共有71家,开市当日全部平移进入北交所。加上新挂牌上市的10家公司,首批北交所上市公司数量达到81家。根据北交所此前发布的交易规则,71只精选层平移股票将实施30%涨跌幅限制,而10只新股上市首日不设涨跌幅限制。约400万户的首批合格投资者(其中个人投资者需满足证券交易经验满两年,资产50万元以上)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毋庸置疑,相比新三板精选层,北交所上市股票的流动性和交易活跃度都将大幅提升,部分新股首日表现令人印象深刻。并且北交所投资者门槛下降之后吸引了众多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参与,笔者身边便有不少朋友摩拳擦掌已多时。但需要看到的是,北交所这把火实际上已经热了50多天,精选层70家左右挂牌公司的质地,也均在北交所开市前的“演习”中试金有时。随着市场趋于冷静,此前新三板精选层的成交活跃度也回落至正常水准,也就是北交所设立消息发布前的水平。其中十余家精选层公司其间的市场表现只是走出了一个“寂寞”,股价在喧闹过后又跌回出发点。同时我们也观察到,市值较大的公司在这一轮涨幅“季前赛”中,并未显示出明显的优势。这说明在精选层挂牌公司的投资者当中,尚未出现A股因公募等机构投资者扎堆而容易导致的“抱团”迹象。这些风平浪静后的回味和思考,值得借鉴。


众所周知,北交所定位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也就是俗称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专精特新是指专业化、精细化、 特色化和创新化,其中灵魂是创新。而“专精特新”也正是北交所区别于科创板、创业板等市场的主要标志,北交所有望形成专精特新产业集群。也就是说,设立北交所只是果,扶持这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才是因。但这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就是“小巨人”的“体格”相对较小,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以公司研发实力这一市场最为关注的指标为例,从已披露的数据来看,虽然70余家精选层公司专利申请总量超6000件,平均每家企业达到了87件,但不少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不足5%,其中16家公司研发支出不足3%。“小巨人”要想吃饱,科研投入显然还有不少提升空间。不过,北交所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和成长初期,基本面的变化之快很可能会出人意料,这要求我们必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也给北交所上市公司的个人投资者带来了考验。


从创业板、科创板(正常涨跌幅为20%)、注册制一路走来,再到北交所,新交易规则已经逐渐被市场认识,新生事物带来的新鲜劲也在递减。个人投资者如果仍以“炒作”二字为宗旨,来参与到北交所开市后的交易当中,折戟是大概率事件,也将错失北交所提供的难得机遇。


个人投资者不妨放平心态,尝试自己做PE(私募股权投资),给看中的“小巨人”一个机会。具体而言,可以从自己熟悉的细分赛道着手,从行业地位、下游需求空间和景气度、估值性价比等多维度深挖具备核心技术优势和高成长性的优质企业,尤其是寻求那些基本面有望迎来重大拐点的企业。对于其中一些高阶的投资者来说,甚至可以回溯至新三板“埋伏”。要知道,新三板企业中的“小巨人”并没有都来到精选层,说明新三板还有很多“专精特新”企业有待进一步挖掘,何况“专精特新”的标准也并非一成不变。


因此,同时满足新三板投资门槛的个人投资者,除了在北交所投资之外,完全可以在基础层和创新层寻找满足北交所上市要求的“猎物”,提前布局拟上市公司的机会,过一把PE的瘾。倘若个人投资者感觉力有不逮,又不甘心只能看热闹,也可以寻求机构投资者的帮助,可以关注最近获批的首批专精特新基金,业内数家头部公募基金公司领衔的相关主题基金已经开始发行,加上今后相关ETF指数基金在内,不失为一个顺手的投资工具。


文/财经评论员蒋光祥 编辑 孙晓 校对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