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陈琳)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将于11月底在塞内加尔召开。11月17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中非双方均面临着防疫情、稳经济的双重压力。所以,新一届论坛会议以“深化中非伙伴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将继续发挥战略引领作用,进一步提振信心,凝聚共识,开拓创新,推动中非合作高质量发展,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动力。

 

中非双方将共同发布《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

 

钱克明表示,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11月底在塞内加尔召开,在当前疫情形势下,论坛55个成员方再次齐聚一堂,充分彰显了中非对进一步深化友好合作的强烈意愿。

 

据悉,中方在历届论坛会议上均宣布对非合作的一些新举措。钱克明介绍,本届会议的新举措主要有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是对接发展战略。新举措将结合中国2035年远景目标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非主要是对接非盟的2063年议程有关规划,中方会加强这方面的战略对接,明确中非合作的发展路径和具体措施。

 

其次,聚焦合作机遇。新举措将聚焦疫情形势下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及中非合作的新机遇,既覆盖中非合作传统领域,又以支持非洲恢复发展为主线,聚焦卫生抗疫、民生减贫和贸易投资等领域,拓展中非在数字经济、绿色低碳、职业教育等新兴领域的合作。钱克明称,对接战略是个长远规划,实际上还有个三年的合作计划,主要是聚焦具体的合作领域。

 

第三是汇聚合作力量。新举措将鼓励和支持更多的部门、地方、企业、金融机构等多元主体,以及商业信贷、企业投资等市场化资金参与中非合作,不断壮大中国对非洲合作的有生力量。过去主要是在中央层面以援助为主,当然也包括主权贷款,现在要进一步深化到地方,拓展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另外,从一些传统领域拓展到新兴领域,包括低碳、数字经济等,主体参与多元化,也向新兴领域拓展。

 

与此同时,本次会议期间,中非双方还将共同发布《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做好中非合作的中长期规划,奠定双方未来15年合作的主体框架,进一步增强论坛新举措的前瞻性、系统性和延续性。

 

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双方将开展多项合作

 

钱克明表示,习近平主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一把“金钥匙”。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克服自身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困难,坚定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已庄严宣布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非洲国家对此也高度重视,不少国家出台了雄心勃勃的碳达峰或减排目标。非盟《2063年议程》明确指出,非洲国家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技术研发与转移、能力建设和资金支持,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

 

在这两个大的背景下,近年来中非可持续发展合作不断深化。中非环境合作中心已于去年11月正式启动,中方积极向有关非洲国家提供了森林保护物资、气象视频演播设备、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节能空调等相关物资和技术服务。中国的企业在非洲也实施了一大批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项目,特别是在荒漠化防治方面,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中方愿意建设性参与非洲“绿色长城”可持续发展计划,这个“绿色长城”是非洲国家自己提出的一个可持续发展计划。中方愿意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参与“绿色长城”可持续发展计划。中非双方已在该领域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建立了泛非“绿色长城”研究中心,就“绿色长城”区域的自然条件、荒漠化危害因素、技术需求等开展研究。

 

下一步,中方愿意与非方进一步加强政策协调,在绿色低碳、清洁能源、海洋合作、荒漠化防治等领域实施合作项目,开展技术交流,支持非洲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亮点1

今年前9月中非贸易额同比增38.2%,达历史同期最高

 

2018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宣布实施“八大行动”,成为峰会务实成果的最大亮点。峰会闭幕以来,商务部会同国内有关部门,统筹汇聚各方力量,与非方深入协调对接,扎实推进“八大行动”高质量落实,引领中非经贸合作克服疫情影响,迅速回稳向好。

 

钱克明介绍,今年1-9月,中非经贸合作各项指标呈现全面上升态势:中非贸易额1852亿美元,同比增长38.2%,达历史同期最高;中国对非全行业直接投资25.9亿美元,同比增长9.9%,增速高出中国整体对外投资3个百分点,已超过疫情前2019年的同期水平;中国企业在非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53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6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2.2%和11.6%,显示出中国企业对非洲市场前景的信心。

 

他表示,“八大行动”有力支持了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特别是在疫情形势下,成功召开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商定合作重点向卫生健康、复工复产、改善民生倾斜;针对疫情导致的人员往来困难,创新方式,借助网络途径持续推进人员培训等工作,在非洲设立了14个“鲁班工坊”就地开展职业教育培训。面对非方发展需求和债务压力,中方优化资金支持结构,引导金融机构优选合作项目继续提供信贷资金,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落地,显著改善了非洲设施联通的状况。

 

同时,中方鼓励中国企业加大对非投资力度,北京峰会以来新增对非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00亿美元,有力帮助非方提升了工业化水平和出口创汇能力。数字经济也成为合作新亮点,中国的电商平台直接对接非洲农户,大幅提升非洲农产品在华销量,显著增加非洲农户收入。

 

亮点2

民营企业已成为对非投资的生力军

 

钱克明介绍,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之时,恰逢本世纪之交。论坛应时代潮流而生,也伴中非合作而兴。论坛这几年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非洲国家将中国发展视为自身的重要机遇,真诚希望提升合作水平。中国积极深化对非合作,打造当今世界南南合作的典范,也为自身社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近年来,中非投资合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20年正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时候,中国对非新增直接投资42亿美元,是2003年的56倍。截至2020年底,中国对非投资存量已经超过了434亿美元,投资遍及50多个非洲国家。“尽管中国是对非洲投资的后来者,但是我们已经成为了非洲第四大投资来源国,超过3500家中国企业扎根非洲投资兴业。”

 

他表示,随着中国对非投资合作规模的日益扩大,有四个方面的变化让人非常欣慰。如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投资方式也更加灵活;投资主体日益多元,除国有企业以外,民营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有70%以上的对非投资企业是民营企业,可以说,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们对非投资的生力军。此外,中国企业在非经贸合作区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产业集聚效应也不断显现。

 

在贸易往来方面,中国已经连续12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的地位,中国对非出口的工程机械、日常用品等,很好满足了非洲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非洲也是我国很多矿产资源的重要来源地,为维护我国产业链稳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积极采取措施,扩大非洲非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在帮助有关非洲国家增加外汇收入的同时,也更好地丰富了国内市场的供应。比如,目前我国进口的芝麻、花生等一大批优质农产品,有大部分来自非洲。突尼斯橄榄油、埃塞俄比亚咖啡、卢旺达辣椒酱等产品,在中国的超市可以看到,并且越来越受到国内消费者的欢迎。

 

亮点3

中国已成为非洲农产品出口第二大目的国

 

非洲有54个国家,各国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程度、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政策都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在某个阶段,有的国家对华贸易会出现顺差,有的国家会出现逆差。钱克明强调,中国一直想把促进中非贸易平衡发展作为目标,从来没有刻意追求对非洲贸易顺差。

 

近几年中方一直在努力增加从非洲的进口,包括拓宽非洲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如中方为非洲国家专门设立了中非经贸博览会,在湖南长沙设立了非洲的非资源性产品集散交易加工中心,在浙江义乌设立了非洲产品的展销中心等,也通过电商平台为非洲带货,推销非洲的优质产品。

 

提高非洲国家开展对华贸易便利化水平。中方对非洲33个最不发达国家的97%税目输华产品实施了零关税待遇。与非方在标准、质检、互认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加快非洲产品市场准入程序。

 

提供非洲对华出口融资支持。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八大行动”框架下,中方设立了50亿美元自非洲进口贸易融资专项资金,专门用来支持中国企业从非洲进口产品。

 

另外,助力非洲提升整体的出口能力。中方不仅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帮助非洲国家提高出口能力。积极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促进非洲产业升级和产品出口,帮助非洲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支持非洲在全球价值链中由原料的供应者向工业品生产者转型,从而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内实现中非贸易的总体平衡。

 

“令人可喜的是,上述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比如近年来,中国自非洲农产品进口增加非常快,五年平均增速达到11.4%。中国目前已经成为非洲农产品出口的第二大目的国。”钱克明说,下一步,中方将继续推动非洲国家和中国企业用好用足各项措施,进一步扩大自非进口规模,推动中非贸易高质量发展。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