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IC photo


最近,新华社等多家媒体关注到了APP自动续费的一系列问题。比如,以低价促销诱导开通会员,但却不清晰提醒自动续费,导致消费者哪怕弃用APP之后还在被扣费。而有的消费者发现“上当”,想要取消自动续费,却发现程序烦琐,要好一番折腾。


这些“套路”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不过多数人通常只会埋怨自己一时贪便宜,而懒得较真。即便有些去投诉、去维权的,消耗不少时间精力成本,最后大概率也拿平台没办法。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是一种“消费陷阱”,平台早就做了精心设计,包括自我免责的一些花招。


本来在理论上,APP推出自动续费是正当的商业策略,是根据服务方式差异而进行区别定价。一般来说,自动续费意味着用户可能长期使用,那么其费用就会比只单月使用的更便宜一些,类似于多买几双袜子可能比单买一双袜子均价更便宜。如果只是基于这种区别定价策略考虑,那对消费者和平台来说,还是共赢的。可现实当中,自动续费很多时候被异化成买卖双方的“勾心斗角”,而买的往往没有卖的精。


看到自动续费更便宜,确实有很多用户就会想先占这个“便宜”,等用几天之后再取消。羊毛没有那么好薅,等用户勾选自动续费之后,有可能过几天就忘了,有可能试了几下没找到退费路径。从新华社的调查看,20款带有自动续费功能的APP中,仅6款可以在APP内退订服务,有14款需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中找到4级或5级界面,点击相关按钮才能完成退订。总之一句话,入坑容易退坑难。


当一个商业策略,包含着利益诱导以及高退出门槛,显然就不在正当范围内了。用通俗的话说,赚钱没问题,但钱要赚在明处。就拿单月使用和连续包月两种模式来说,本应该清晰地交给用户选择,而不是一边诱导用户先勾选自动续费,一边又暗中制造退订障碍。这种挖坑式赚钱,显然违背基本的商业伦理,就算单个消费者一时抓不着法律上的把柄,长期而言这类APP也会口碑下滑,甚至被市场淘汰。现在的舆论反弹,就是很好的证明。


从具体操作层面看,这些诱导用户自动续费的APP通常也都有“免责”的套路设计。比如,大图标诱导充会员、连续包月优惠的同时,下面会有小字提醒收费细则。这让事后想维权的用户也会自认理亏,怪自己没多看几眼。平台的这种“司马昭之心”,在法律上能否认定为违背诚信、公平原则,是否涉嫌侵犯消费者权益,需要监管部门更明确的指导认定。如果有合适的案例,也希望看到司法部门给出示范性的判决,以更好地指导后续监管。


要应对这些乱象,就目前而言,首先还是要提醒用户多加防范,遇见“一分钱体验7天会员”之类的招揽广告时,查清楚后续的付费和退出机制。这些“便宜”对于APP真正的用户可能是福利,但对于路人用户可能就是“诱饵”。用户辨识能力整体提高,对平台的商业策略本身也是一种“倒逼”。


其次,对于行业监管部门来说,或许也该对此民怨颇大的问题集中调研,看能否给出行业性的规范指导。比如,是不是可以要求APP默认选项是单次付费、必须在醒目位置醒目字号写明续费和退订方式,等等。当然,监管和自由是永恒的矛盾。规范性的要求,也需要在尊重企业经营自主权之间做好平衡。


最后也希望面对各方质疑,相关APP能迷途知返,及时调整运营策略,更尊重用户的自主选择权,少一些挖坑套路。挖坑式赚钱,迟早要翻车。


文/守一 编辑 孙晓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