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农业农村部公布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包括山西阳城桑蚕文化系统、内蒙古武川燕麦传统旱作系统、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游牧生产系统等21项传统农业系统(其中20个新增项目,一个扩展项目),被列入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农业农村部指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稳步增加,涉及的农业品类不断丰富、生态类型更加多样、区域和民族分布持续优化,尤其在中西部地区,有多项特色传统农业系统纳入保护范围。那么,从此次公布的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遗产名单中,有哪些知识点需要知道呢?新京报对话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馆员曹幸穗,谈谈中国农业文化遗产背后几个重要问题。

 

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馆员,博士生导师曹幸穗。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入选农遗的标准越来越高

 

曹幸穗介绍,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21个项目,是从将近百个申报项目中筛选出来的,相比最开始2∶1的报录比,如今的报录比已经上升到5∶1。“现在是五个地方申报,只有一个通过,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了。”曹幸穗说,“现在对农遗了解多了,大家的申报积极性也就越来越高,因为积极性的提高,项目之间的竞争力也就高了。”

 

曹幸穗介绍,入选农遗之前,地方需要提交申报表,在申报表中说明对该地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认识以及今后如何保护与发扬等,作为评审团的一员,曹幸穗需要对提交上来的申报表进行审核与评估,再结合当地的考察情况做出判断。“地方的计划是我们评审能不能通过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我们要看当地对该农遗项目是否了解,预计实施的保护措施是否可操作,以及这些举措对当地的农民收入以及经济发展能否带来实际影响等等,这些都会让我们做出一个判断,是否能将其定义成遗产。”

 

对于已经入选的农遗项目,农业农村部还需要做定期回访。曹幸穗说:“我们每三年会去检查一次,验证申报书里作出承诺的项目是否执行,做得好不好,如果做好了,就总结经验,如果做得不够,会对如何整改提出建议。”

 

扩展项目首次入选农遗

 

在此次公布的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中,广东岭南荔枝种植系统(茂名)作为扩展项目,成为21个农遗项目之一。在茂名荔枝种植系统申报成功以前,广东岭南荔枝种植系统以东莞市、增城市两地为范围,有着2000多年的种植加工历史。曹幸穗介绍,这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中第一次纳入扩展项目。他说:“扩展项目的前提是,在之前的遗产名单中,已经有了类似的遗产项目,这是对遗产管理总数做出的一种制度安排。”在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早就有扩展项目的先例,此次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首次将广东岭南荔枝种植系统项目扩展到茂名市,曹幸穗说:“这是一次尝试,希望能够更加系统和规范地进行农遗方面的工作。”

 

广东岭南荔枝种植系统。受访者供图


“荔枝种植系统这个项目,占的区域很大,这几个地方具有相关性,在管理上也比较一致,所以能够成为扩展项目入选到本次的名单评定中。”曹幸穗提出,扩展项目的几个地方之间需要有相关性。另外,他介绍,扩展项目的入选,在有限的遗产项目申报中,能够最大可能地去保护当地遗产项目的价值。曹幸穗说:“像世界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有总量控制的,每个地方或者国家申报的项目数都是有限的,所以在农遗方面,我们也做一个总量控制,把多处具有相似性、相关性的遗产整合为一个遗产项目,同时它们之间的遗产价值,是对等的,没有谁比谁先申报,谁就比谁厉害,它们是并列的关系,相当于大家共同分享了遗产的价值,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并没有削减或者增加某一个具体地方的遗产价值。”

 

认识农遗的重要性

 

随着大众对农遗的不断了解,越来越多地方和单位开始重视当地农遗的保护。曹幸穗说:“近年来,申报农遗积极性的提高,是因为获得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个称号以后,对地方的文化发掘能起到一定作用。再来,当地的知名度提升,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和文化质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曹幸穗介绍,有申报成功的地方,原本农产品的价格翻了好几倍,最多能上涨到原来的十倍。“当地可能原本农产品的销售不太好,但现在刚一上市,就被订购一空,这对于当地的经济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具有直接且积极的意义。”

 

在对农遗了解甚少的地区,让当地提升认识农遗的重要性,也是曹幸穗强调的一部分。他介绍,国内农遗的类型是非常多的,但是有些地方的重视程度和自知程度不够,当地有时候甚至并不了解本地拥有农遗项目,“但因为申报项目是自下而上的形式,当地没有申报意识的话,就很容易错过一些农遗项目。”

 

为了帮助各地提升农遗认识和保护意识,曹幸穗所在的团队会设置三个类型的训练班,分别是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干部训练班、对社会农业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课程、遗产地当地农民企业及基层干部的培训课程等。曹幸穗说:“通过这些课程,能够慢慢让社会各方面完善对农遗的认识,这样农遗才能成为一项社会的事业。”

 

农遗需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

 

农遗项目申报,在未来要求只会越来越高。曹幸穗提出,农遗名单已经发布到第六批,在未来的农遗纳入过程中,会更侧重其对乡村振兴方面的发展作用。“目前,我们由小康社会要转向现代化国家,乡村振兴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所以将来的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应该紧密结合,它必须在某一方面,对地方的乡村振兴发挥很大的作用。”

 

“要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其中需要具备一些条件与能力。”曹幸穗说,“首先是要具有一定的人才基础,要有年轻人愿意留在家乡帮助发展;第二是要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比如有比较好的产品能够维持当地的经济发展,这也是留住乡村年轻人的关键;第三,当地需要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不能没有自身特点,如果发展观念都和别人雷同,那么这个地方很容易被市场淘汰,自然也就谈不上乡村振兴。”

 

曹幸穗介绍,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前一共有138个项目,在具有丰富遗产类型的中国,目前的农遗项目挖掘还处于上升阶段。他认为:“全国有31个省市,平均下来一个省才有三四个遗产地,这对于当地村子而言,可能是很大的影响,但是放眼到整个省,从全局来说并没有太多影响,所以农遗方面还未达到一个成熟的阶段,在它的普及和应用等方面还需要做更多工作。”

 

在曹幸穗看来,理想中的农遗,应该是实现整个社会对农遗的认同和了解,并且能够在农业生产、农业文化等方面所占的比重更大,“同时,需要对稳定乡村发展,促进乡村繁荣和谐起到更大的作用。”

 

新京报记者 陈璐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