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其自然”自1999年以来的汇款单、来信。图/新华社


今年,“Ta”如约而至。


从1999年12月6日开始,每逢11月底或12月初,宁波慈善总会都会收到“顺其自然”的善心捐款。捐款金额从最初的一笔5万元,一路上涨到今年的105万元。
 
23年来,在公众眼中,“顺其自然”始终是谜一样的存在。除了第一次捐款时留下一张字条,写明“好事不说,坏事不做,顺其自然”以外,“Ta”从未吐露过行善的原因。
 
每次捐款,“Ta”都从“顺其自然”4个字中随机选择2个字作为捐款人名。为了“深藏功与名”,邮寄汇款单时,“Ta”特意将每张金额都限定在9999元以下,落款地址也是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地方。
 
算起来,这份不具名的善意延续至今已有23年,累计捐款金额也达到1363万。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从这点来看,“顺其自然”做到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Ta”做好事不留名的淡然。
 
从公众的角度来看,无论是20多年前的5万元,还是今年“豪捐”百万,如此大手笔的捐赠,都说明“顺其自然”的生活境况不错。
 
有人分析道,上世纪90年代人均月工资不过300元左右,“Ta”能拿出这么多财富做慈善,肯定不是一般的工薪阶层。还有人结合宁波民营经济发达的特点,认为“Ta”可能是早年间的下海经商人员,甚至还有人像福尔摩斯附体,推导出“Ta”的年龄可能在75岁左右。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无论是从笔迹娟秀分辨男女,还是从地址变换摸索规律,抑或是把“顺顺、顺其、其然、然其”的署名方式当密码破解,反映的都是人们探求真相的渴望。
 
只不过,行善本就是无私的奉献,更是不需要理由的存在,某些人即便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也不必非把劲儿使在这件事上面。
 
坦白讲,在大数据时代,想要查出“Ta”姓甚名谁、家住何方、年龄几何,这一点都不难,甚至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
 
将时间的指针倒退到“顺其自然”刚出现的那几年,宁波慈善总会也曾在报纸上刊文,希望寻找到“Ta”。历年来,因捐赠善款,慈善机构给“Ta”颁发的奖状、奖杯,也都静静地摆放在书柜里,至今无人认领。
 
不过,无人认领的是有形的荣誉,“顺其自然”那份无形的爱早已传递下去。
 
“Ta”曾表达过,希望将善款用于助学、教育方向。这些年来,“顺其自然”每年秋末冬初寄来的暖意,都被宁波慈善总会用于捐资助学,每一笔开支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2020年11月,“顺其自然”寄给浙江省宁波市慈善总会的第22封挂号信。图/新华社

“2003年12月1日,从宋诏桥邮局汇出16万元,落款“顺顺”,地址:兴宁路70号。用于资助2004年80名在校特困大学生和30名特困小学生。”
 
“2005年11月30日,从中山西路邮政大厦汇出25万元,落款“其然”,地址:中山西路8000号。用于为“仁慈学校”添置教学设施和110名贫困山区小学生营养餐。”
 
尊重“顺其自然”隐名行善的初衷,也是呵护爱的存在。确保每一分善款都花到刀刃上,才是对捐赠者最好的回报。
 
花有百样红,人有各不同。有人行善,愿像“顺其自然”一样低调,喜欢做好事不留名,让善心如涓涓细流滋润他人;有人不喜默默无闻,总要搞出点动静出来。或许,有些公益行为还会被质疑为炫耀炒作。
 
其实,善行面前何尝不是人人平等。与其拿显微镜考据行善的目的,锱铢必较挑剔行善的方式,不如从自己做起,人人献出一点爱,用真心回馈社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最需要的人。

特约撰稿人 | 白晶晶(媒体人)

编辑 | 丁慧

实习生 | 武鑫

校对 |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