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新京报资料图


据农业农村部网站消息,为切实保障今冬明春特别是元旦、春节、冬奥会及全国“两会”期间蔬菜等“菜篮子”产品市场供应、价格平稳,近日,农业农村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抓好冬春蔬菜生产 确保“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的通知》,部署蔬菜等“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工作。通知要求,严格落实地方属地责任,将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作为“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的重要内容。


“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里装着大民生,其稳产保供连着城乡两头,关系民众一日三餐。每年冬春时节本就是“菜篮子”产品的消费高峰期,元旦、春节双节更是囤菜密集期,当此之时,11部门就“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问题提前做部署,无疑是有的放矢,这有助于稳定公众预期,减少盲目的“恐慌性囤菜”现象,也有利于整个民生必需品的物价稳定。


今年10月以来,我国部分地区部分品种蔬菜价格大幅上涨。这跟今年部分粮蔬产地遭遇极端气象灾害等有关,也跟蔬菜价格的季节性高位运行规律相关。在此之后,从中央到地方都采取了很多有效有力的措施,带动了近期“菜篮子”产品价格的总体趋稳。


为避免再出现类似情况,显然需要打好提前量。而11部门此次联合印发文件,显然就是为了留足“安全冗余”,以防不测情况。况且,在疫情零星散发与极端天气多发对粮食蔬菜保供稳价体系承压检测提出要求的情况下,未“缺”绸缪,才能有备无患。


值得注意的是,要求保供稳价,不等于要全面依赖行政之手——“菜篮子”工程背后是生活必需品的供需问题,市场命题还得市场化求解。这就需要从供应端、需求端、流通端“三端”着手,协同发力,努力实现供需平衡、流通顺畅。


拿供给来说,充分消除供需两端的信息差,通过市场之手引导粮农菜农果农应势而动、顺变而谋,进行逆周期调节;就需求而言,消费者宜对价格适当波动、品种间有涨有跌的正常现象形成理性认识;从流通来看,要打通堵点,降低成本,促进产销衔接,形成农产品顺利上行、农资顺畅下行的格局。


要依靠市场,不是说不要市场化调控之手。这次通知中要求,严格落实地方属地责任,统筹抓好生产发展、产销衔接、流通运输、市场调控、质量安全等各项工作;强化蔬菜应急生产和供应能力,制定完善本地区蔬菜生产和市场供应的应急预案;加强蔬菜生产、市场、储备等信息监测调度,适时发布产销信息,搞好产销衔接,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确保区域间快速调运,防止出现卖难和断供等,都颇具针对性。


保障“菜篮子”,就得保护好“菜园子”,这是保供的基础前提,在此基础上,稳定提升重点品种自给水平,建设应急保障基地,实现“囤菜于田”,方能有条不紊应对突发情况;而加强全产业链监测预警,及时发布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信息,也是稳定市场预期的内在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稳住“菜篮子”的底色是“保民生”,所以其着眼点不只是“菜”,还有“人”。就此看,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要保供给,严抓产销衔接与顺畅流通;要保安全,确保舌尖上的安全;也要保底线,完善低收入群体补贴机制,最大程度减轻蔬菜等必需品价格上涨对困难民众生活的影响,托住他们的“饭碗”。


说到底,“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不是个容易的事,却是件必须做好的事。未“缺”绸缪,就是要把功夫做在前头,更好地托住民众的“一日三餐”,托起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