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鸨”,再次出现在通州区台湖镇水南村附近农田,而且一来就是3只。据北京城市副中心爱鸟会介绍,今年已是大鸨第六年来北京通州越冬。截至目前,水南村附近这几片农田成为了大鸨在京唯一的栖息地,在北京稳定越冬的大鸨仅有这3只。最近有消息称,这片农田将规划成湿地公园,但湿地公园与大鸨的生活环境又存在一定矛盾,鸟类爱好者们对此有些担忧。为此,新京报记者联系了相关部门,对方表示大鸨栖息地六环外的部分是永久农田,肯定会继续保留,六环内的部分也会严格依据土地实际性质进行规划,湿地公园规划只是处于方案设计初级阶段,会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今年11月中旬,3只大鸨来到通州台湖镇水南村附近越冬。受访者供图

 

“鸟中大熊猫”在京越冬

 

11月中旬,在通州台湖镇水南村东北方的庄稼地里,发现了三只大鸨,分别是一只雄鸟和两只雌鸟,这让京城的观鸟与爱鸟人士喜出望外。

 

“本以为今年不会再来了,看来它们真的是把这里当成家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爱鸟会郝先生称,自2016年至今,已经连续6年有大鸨在台湖镇水南村、桑园村的农田里越冬。从2016年至2017年越冬季的1只,发展到2021年至2022年越冬季的3只,在此地越冬的大鸨数量有所增长。

 

随着环境的持续向好,越来越多的鸟类把北京当成了“家”,仅今年冬天在京出现的候鸟就高达300万只左右,但大鸨的地位与众不同。据了解,大鸨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被列为世界易危物种,与大熊猫的保护级别一样。如此珍奇的鸟类突然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安营扎寨”,立刻成为观鸟圈里的“明星”。以前每到越冬季,都会有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到此拍摄大鸨,今年也不例外。

 

大鸨是世界易危物种,保护级别与大熊猫一样。受访者供图

 

为了给大鸨创造更好的越冬环境,这两年越冬季,市、区园林绿化部门除密切监测外,还制作了三四十块宣传标语,张贴在可能拍摄大鸨的位置,提醒大家不要惊扰、投喂、影响动物,给它们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志愿者们也自发张贴了《保护北京最后的大鸨》、《保护农田草地大鸨年年回家》宣传页,并划定了拍摄区域,方便摄影爱好者拍摄的同时,全力减少对大鸨的惊扰。就连通州警方近来也加强了对这片区域的巡逻,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守护大鸨,让它们安心在京越冬。

 

“志愿者排了值班表,大家白天全天都会轮流在这里守护大鸨,但是前两天早上,有志愿者发现,有只大鸨还是受伤了,颈部有一块明显的伤痕,像是被某种动物咬伤的。好在目前来看,并无大碍。”郝先生告诉记者。

 

栖息地要建成湿地公园?

 

不过,大鸨在京的唯一的栖息地有可能变身湿地公园,这在爱鸟会里引发了不少讨论。爱鸟会成员告诉记者,“其实,早在2018年,该区域举行了湿地公园设计的国际竞赛。网络公布的方案显示,将在该区域开挖较大面积的水体。今年,湿地公园的设计工作已经开展;10月份,嘉会湖湿地公园设计方案交流会召开。我们注意到,如果按照新城规划和国际竞赛方案来开展该区域的建设,现有大鸨越冬地超过80%的区域将会改变,从现有的高覆盖度草地变为水体、林地或其他设施用地,从而可能不具备大鸨栖息地条件。届时,北京将丧失最后一片大鸨越冬地。”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大鸨。受访者供图

 

大鸨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是北京平原地区大面积草地、农田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应重点保护和提升其数量的物种。“大鸨的种群数量在全国不到4000只,而在新疆以外地区的东部种群仅有约2000只。嘉会湖湿地公园项目规划范围,是大鸨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唯一已知的稳定越冬地。这一区域应依法、依规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并以大鸨作为衡量生态保护和修复成效的主要指标。”新京报记者了解到,为了守护好大鸨在京的家园,爱鸟人士们做了不少功课。

 

官方说法

湿地公园方案处于设计阶段会综合考虑

 

湿地公园到底将如何规划?会不会影响大鸨的栖息地?新京报记者为此致电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建设湿地公园是出于城市防涝功能需要,也会严格依据土地性质保留农田。“六环外基本农田比较集中,尤其六环主路与凉水河交汇的三角区有一片永久性农田,肯定会保留。而对于大鸨栖息地六环内部分农田是否会有新的规划,则需要依据土地实际性质进行规划设计。有的地方虽然现在看是农田,但其实可能已经是城市规划用地。不过,在湿地公园设计建设过程中,一定会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目前,规划尚在方案设计初级阶段。”

 

相关条例

野生动物栖息地状况每5年普查一次

 

根据市园林绿化局10月公布的全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显示,北京市共有596种陆生野生动物,其中两栖爬行类30种、兽类63种、鸟类503种。北京拥有503种野生鸟类,占我国鸟类物种数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北京已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2020年6月1日,北京实施《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将全市所有野生动物纳入保护范围,按照《条例》规定,本市将每5年组织一次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状况普查。

 

《条例》首次明确了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责任。全市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将会同规划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务等部门编制全市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规划。规划将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接,让野生动物有机融入首都城市建设发展,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实践。为减少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条例》规定,要为野生动物建立生态岛或者保育区,制止追逐、惊扰、随意投食、引诱拍摄、制造高分贝噪声、闪烁射灯等干扰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行为,哪怕是芦苇收割、植被修剪等生产活动,也要避免影响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

 

爱鸟人士们表示,期望北京的栖息地名录以及规范标准尽快出台。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