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棚上有鸟窝了吗?”居住在广州的娃娃(化名)说,这是自己先生今年最常问她的一个问题。往年菜园的食物充裕,鸟儿在这里总有的吃,便把家也安在这里。今年随着气候变化,菜园的成果收获也发生很大变化,娃娃第一次觉得,应对气候变化不再是与自己这样的农业生产者,毫不相关的大课题。事实上,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的出现与农业生产其实是相互影响的,如何在气候变化中保障粮食安全?在农业从业者和专家看来,保证生物多样性、遗传资源多样性,是农业可持续的前提。

 

气候变化下 城市天台上也没有好收成

 

据今年年初某电商平台发布的阳台种菜报告显示,许多一线城市阳台的“菜化率”较高,其中广州当算是网购种子的大户。在11月末,由公益性项目“城乡丰年庆”在广州举办的《靠天吃饭的丰收——农业、食物与气候变化》论坛上,当地人娃娃,就是广州阳台种菜大军中的一员。

 

“其实最开始我并不关心全球气候变暖,总觉得这个大课题是国家大事。”娃娃在论坛上说,直到今年,种植在天台的各种农作物长势发生了与以往非常大的差异。“天台上的南瓜、水瓜、青瓜的发芽率很高,一开始长势也很好。”娃娃说,随着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花落了,小瓜也没有再长出来,往年长势一直很好的长豆角,也都只开花未结果。往年广州的4月阴雨不断,但今年的四月份广州很热,她回忆那时候的蜂蝶很少,天气干旱,“天台上的作物,都干得好厉害,即便淋了水,似乎也无法给它们降温。”

 

“今年种植马蹄番茄的时候,直到十月份才开始育苗,整个育苗过程也很艰辛。”娃娃曾经一度以为是自己种植技术出现问题,出现各种情况也会去找附近的农民请教。不过传统农民对待农业,凭借更多的是经验而不是技术,面对特殊天气,农民本身也同样束手无策。

 

今年,娃娃天台上的蔬菜有的没了收成,有的成熟期则大大错后。她说广东有句老话叫“不时不吃”,填满人们餐桌的都是当季最应季的蔬菜水果,“但我家今年没有当季的好食材。”她提到自己的爱人,总询问天台南瓜棚上的鸟窝还在不在,往年那里也是它们的家园,“鸟没了吃的,又没有窝,去哪里产蛋呢?”娃娃说,自己也想知道答案。

 

高温加剧土壤有机质矿化 肥料用量或将上升

 

相对于普通的农业参与者,农技领域的从业者会更直面人在面对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中的无奈。罗立双来自广西国仁农村扶贫与发展中心,也是当地水果种植方面的农技专家,他也同样谈道,农业领域,人们常讲起的“人定胜天”确实存在很大难度。


极端天气对于广西农业生产的影响。视频截图

 

他在论坛上总结到,气候变暖确实能够延长粮食作物的生长周期,利于高纬度地区提高单产,同时,也会缩短一些地区农作物的生命周期,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的时间缩短,同样也会降低粮食作物的单产。据研究,作物生长期平均温度上升1摄氏度,水稻生育期平均缩短7-8天,冬小麦则会缩短17天。“光的强度太强,也会使农作物生长受到负面影响。”罗立双说。

 

他同时提到气候变暖后的病虫害问题,这势必会导致农药施用量的增加。作物生长期延长后,昆虫繁衍的代数也将增加,冬天温度较高会更加利于幼虫安全过冬。“在这个方面,南北方其实面临的病虫害问题是不一样的。在北方,如果能遇上一场大雪,往往土壤中病虫害的越冬基数就会下降。”但在南方,这样的一场大雪,并不好遇。

 

“同时,较高的温度还会导致一些地区有机质下降。土壤中的有机质会迅速矿化。”据介绍,当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速度加快,补偿土壤的有机质减少,耕地肥力也将逐渐下降,也会促使耕地者加倍增加肥料的施用量。

 

气候变暖与农业生产正在互相影响

 

气候变化并不只是单方面的在影响农业生产。一直致力于种质资源保护的“农民种子网络”机构相关负责人宋鑫在论坛上指出,气候变化对农业有各式各样的影响,与此同时,农业在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过程中,也对加剧气候变化,“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宋鑫讲述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农业生产。视频截图

 

“曾经我们谈起气候变化可能觉得它不可能影响我们这一代人,更多的是未来、下一代人需要面临的问题。但到今年,或许更多的专家和农业生产者都会意识到,它距离我们没那么远。”宋鑫指出,每年腐殖层及土壤的消失,会在大气中释放约58亿吨的二氧化碳,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1%。

 

为什么土壤会消失?宋鑫认为,这归结于现代农业的种植方式,以及高水肥的投入,“这会让土壤的腐殖层和表层有很大程度的流失,”另外在开垦湿地森林的过程中,也会带来相当规模的碳排放。

 

宋鑫介绍,粮食生产导致的温室气体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31%。这其中,包括化肥的生产、每年所用的农药,以及包含包装,运输等所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活动,都会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但这数据在实际上,更多的是指向现代农业的粮食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使用增加了过多的温室气体。宋鑫强调,在密集型谷物生产系统中,能源和化肥的消耗特别高。“现代农业中,农药、杀虫剂、除草剂占水稻、小麦、玉米生产所消耗总能量的45%,其中大约60%是由于氮肥。”

 

宋鑫认为,减少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调整粮食生产系统,应对气候变化,这需要人们在生产端、消费端做改变,尽可能地支持生态种植的方式。“如果可持续的食物系统需要转型,那么就需要生物多样性,以及遗传资源的多样性,这样才有未来可持续的农业。”

 

她在现场引用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樊胜根的观点,即未来农业支撑人类发展,是取决于农业生物多样性和它与市场的联系。且现在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有更强的耐受力,并且可以减少病虫害,控制农业成本,减少作物损失。

 

同质化的世界没有活力 生物多样性是农业可持续的基础

 

那么,如何去维持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的多样性?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宋一青提到了河北涉县一个名为王金庄的古老村落,这里是“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深山区,而早在2014年就被认定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涉县旱作梯田系统,正是以这个村庄为核心。

 

近年来,村庄设立“种子银行”进行活态保护和利用,宋一青认为,这是属于王金庄地种百样不靠天的生存智慧。正是充分利用当地的食物资源、通过藏种于民,藏粮于地,存粮于仓,节粮于口,村庄保存着丰富的作物品种多样性,能够适应气候变化、抵御更严重的干旱、霜冻以及洪涝灾害。


王金庄的“种子银行”。视频截图 


“多样化是可持续的根基。”论坛上,宋一青指出,多样化的小农农耕值得被持续关注,“他们的生计是多样性的,因此才能适应气候环境带来的多种变化和危机。”

 

宋一青表示,生物多样性、食物和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无论是生物还是文化,多样性的消失,实际上会导致单一化和同质化,“同质化的世界是没有弹性的,也没有应对各种变化的能力。”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唐峥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