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反垄断局于2021年11月18日成立,截至12月1日,已正式挂牌两周。自挂牌成立以来,国家反垄断局共披露46起行政处罚案件,剑指涉及医药、燃气等民生领域和互联网行业的垄断违规行为。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数据发现,在国家反垄断局成立后发布的46条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腾讯控股累计被罚650万元,阿里系企业累计被罚600万元。



42家企业被罚60

罚款合计7675.49万

 

11月18日至20日,国家反垄断局在3天内发布46条行政处罚决定书,其中涉及来自12个领域、42家企业的60条处罚,哪些行业公司被国家反垄断局关注最多?数据显示,互联网公司占比超六成,其次为汽车、物流和咨询行业。

 

在这46条行政处罚决定书中,涉及处罚案例的交易和调查时间范围为2012年到2020年,其中2019年案例最多,达11起,2017年和2018年分别有8起。



在国家反垄断局发布的案例中,最早的是2012年12月29日,百度、南京网典与南京信风及其自然人股东签署协议,收购南京信风41%的股权。其立案调查时间跨度长达9年。

 

处罚决定书显示,交易前,南京网典持有南京信风10%的股权。交易完成后,百度和南京网典分别持有南京信风36%、15%股权,取得对南京信风的共同控制权。2013年3月12日,南京信风完成股权变更登记。经调查,在此之前未依法申报,违反《反垄断法》第二十一条,构成违法实施的经营者集中。分别给予百度、南京网典5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国家反垄断局处罚了哪些行业?

互联网领域股权收购被罚最多

 

互联网作为近年来新兴经济的热门领域,也成为国家反垄断局行使监管职能时的重点调查对象。

 

在国家反垄断局发布的46条行政处罚中,涉及最多的是“股权收购”案例,有35起;其次为设立合营企业案例,有8起,均发生在互联网行业公司之间的股权收购和合办企业过程中,构成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的经营者集中。

 


其中11月20日,反垄断局官网通报43起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的经营者集中案件,涉及苏宁、腾讯、阿里、滴滴、饿了么、美团、淘宝、京东、字节跳动、58集团等多家互联网领域知名企业,其中腾讯控股涉及13起处罚,阿里及其控股企业包括阿里巴巴网络、阿里巴巴投资、淘宝中国控股、阿里健康、阿里旅行和饿了么共涉及12起案件。

 

国家反垄断局通报显示,这些案件均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二十一条,构成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评估认为不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对此,市场监管总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四十八条、四十九条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对涉案企业分别处以50万元人民币罚款。

 


医药、能源领域现挂牌后“首罚”  

 

除对互联网行业“巨头”企业进行股权收购过程中的违法行为重点关注外,国家反垄断局挂牌当天,发布3起行政处罚书。

 

作为国家反垄断局挂牌后的“医药反垄断”首罚,处罚决定书显示,南京宁卫医药有限公司滥用其在中国境内氯解磷定原料药销售市场的支配地位,实施了以不公平高价销售氯解磷定原料药、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的垄断行为。这也是国家反垄断局成立后公布的医药领域“第一罚”,罚没款共计超过658万元。

 

同日公布处罚的还有能源领域“第一罚”,《宜兴港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宜兴港华燃气有限公司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以不公平高价销售商品,包括向居民用户收取高额采暖增容费、在非居民用户燃气管道安装工程上收取不公平高价等。最后,宜兴港华被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同时,没收违法所得558.6万元,并处2018年度销售额2%的罚款3485.6元,合计4044.2元。这也是46起行政处罚中处罚金额最高的案例。

 

此外,国家反垄断局官网11月18日还通报,日邮汽车物流(中国)有限公司、宁波蓝盾志御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和天门市三邦物流有限公司3家物流企业,构成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行为,被分别处罚174.9万元、33.4万元和14.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