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县豆腐干远近闻名,大街小巷随处可以看到卖豆腐干的小贩。新京报记者 王巍 拍摄 制作


在河北省蔚县生活的人们,明显感觉17日比前几天都冷。古墙下的早市商贩,除了煨卤水豆腐的摊位,能聚起三两个顾客外,其他摊位,多半收到的是来往行人的匆匆一眼。而在古墙十公里外的一些村落,能见到点点散开的牛羊,在广袤的田地上,静静地啃着混杂着雪和泥的秸秆。


冬日里蔚县附近村子的农田。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据悉,受冷空气影响,17日到18日早晨,河北全省大部分地区普遍下降5℃-8℃,局地下降8℃-10℃,张家口、承德地区的最低温度,在-15℃到-18℃附近。


蔚县附近水库冰面封冻。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农田里带着残雪的玉米秸秆堆。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热豆腐”更讨顾客

 

600多年前的夯土包砖城墙,仍将墙外的摊位集市,和墙内的斗拱砖楼,彻底地分隔开来。连通墙内外的门楼下,裹着大衣的林大姐,在一座豆腐作坊前,支起一张桌子,下面的石头炉子,小火煨着卤水里的豆腐筋。豆腐筋不按斤卖,按条卖,一块钱两根。


来来往往的人们在蔚州古城城门洞中穿梭着。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古城内角楼、鼓楼、衙署、庙宇,基本保持着千百年前的风貌,从城内向远处望去,能清晰看到小五台山上的雪冠。城内的店铺大多是拱檐建筑,康芳经营的门店,是城内店铺中年份最久的一家。“我们家这房子,有110多年的历史。”康芳介绍,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会儿,五香豆腐干、熏豆腐干,还有热汤里的豆腐筋,就是蔚县街头巷尾的美食,“这边的豆腐干,就是‘软的瓷实,硬的筋道’。”


南百日化店这栋楼屹立在古城已经有110多年了。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在南百日化店里,售卖的还有难得一见的“老物件”。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康芳透过窗棂,就能看到十字路口夹角处的豆腐摊。“天太冷,这几天顾客不多。估计人们都用手机买东西了吧,出门买东西,不如在家等送货上门方便。”

 

如今,熏豆腐干也在炉火上慢慢煨着了。“天冷,凉的豆腐,吃着不好。”林大姐快要60岁,卖了30多年的豆腐,她将熏豆腐干、豆腐筋放进始终保持温水的铝盆里。不时有骑电动车的顾客,拉下口罩来,要求买一斤,也有小汽车摇下窗户来,伸手买几块。

 

“这座小城的每个街道,我都走过。这些年,建筑没怎么变化,就是最早人们是赶牛马车进城,后来是骑自行车、推地排车,现在是开四轮子的汽车,轰隆隆进门洞了。”

 

农人施肥忙得出汗

 

“秸秆冻住,牛也得吃。”小洼村村民刘二武的摩托三轮车上,装了大半车牛粪,他有些感叹,这天一冷起来,牛粪都变少了。

 

800斤的西门塔尔牛,矗在地面上,是一个庞然大物。刘二武最外面一层棉袄始终敞着,夹杂着碎秸秆的牛粪,被铁锨抡出一道弧线,最后再“啪!”一声坠进铁皮车厢里。“将牛在这块地里拉出的粪,再运到另一块地里,就是给地里送肥料了嘛。”


小洼村村民刘二武家养的牛。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秸秆被冻得硬邦邦的,混合着冰雪和泥土,在一只牛的嘴里来回咀嚼。不远处,一只背上大块花色的奶牛,朝人低吟。刘二武说,村里有十几户人家都养牛,都是将牛白天放在地里,吃玉米秸秆;到天黑的时候,再把它们拉回家吃玉米粒和专门买的饲料。

 

“养牛最少得养三只牛,这样年底能卖一只牛;剩下的两只牛,会生几个牛犊,把它们养一年后,到明年就可以再卖一只。”刘二武已经养了七八年牛,平均每年都要卖一只,“养牛就是太费力气,不能让它丢了,也不能让它病了。一只牛要是能卖个七八千,还是会比种地挣得多一些。”



蔚县附近农庄里牛羊正在吃草。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傍晚的田地上,已经零下12℃,71岁的刘保赢没戴手套,开着一辆电动三轮车急速从地里冲到路边上。他没觉得近期的冷空气对自己影响有多大,反正每天来地里都是干活,干完活一样都是满头大汗。

 

“种地和养牛都是慢功夫。我们这儿的庄稼,是一年一季。玉米收完后,地里就不长东西了。只能等到来年再种。养牛也是这样,一养就得养一年,才能见到钱。这期间,一旦牛病了,死了,就白费时间了。”刘保赢有一个总结,自家养牛,基本上每三个牛犊,养半路就要折一个。

 

今年,刘二武养了三只牛。他希望明年春天能产下一只健康的牛犊,这样就可以卖掉一只成年牛,换些钱,给在大城市里上大学的孩子寄生活费。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影/视频制作 王巍

编辑 唐峥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