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老龄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各界展开行动和探索,作为生活的一个高频场景,近年金融业在适老服务方面进行了不少尝试。金融业已做了哪些有益探索,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完善,来满足2.7亿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准退休及中青年人群可以怎样提前做好养老规划?


12月21日,新京报贝壳财经邀请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中国民生银行北京分行支行零售主管行长闫京一同解读。


董登新表示,金融机构在服务老年人时,最根本是要做好两方面服务,一是贴身理财顾问,在帮忙老年人保管钱包方面可以做得更细致;二是提供好的理财产品,让老年人做相对稳定的投资。


近年政府一直鼓励发展个人养老金,发挥个人养老金的重要补充作用,在此方面,金融机构也重任在肩。董登新认为,很大程度上,金融机构除了要加大国民的养老教育,最根本的还要提供品种丰富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


他还指出,养老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储蓄行为,把养老教育和养老规划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非常重要。


养老是全生命周期的储蓄行为,把养老教育和养老规划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非常重要


新京报贝壳财经:我国老龄化占比已达到13.5%,作为生活的一个高频场景,近年金融业积极开展适老服务,先期我们已进行了哪些有益尝试?


董登新:中国的养老服务、养老产业起步较晚。我们经常说养老服务“十二五”起步,“十三五”狂奔,快速扩容,当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如何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金融机构的介入,整个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也都在做转型。早期从高端机构养老方面介入,主要是重资产型的,现在更多关注普惠性的、低成本的养老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养老服务中的需求。


数据统计,当前中国有2.7亿老年人,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里面蕴含着非常大的商机。所以金融机构、企业的参与和介入积极性都非常高,尤其是最近10年发展速度非常快。


新京报贝壳财经:互联网时代数字经济不断发展,从您的观察来看,老年人对手机银行、支付App等数字金融工具的抵触心理如何?如何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同时兼顾安全保障?


董登新:老年人的现金流和消费都较稳定,所以2.7亿老年人退休后的一个迫切诉求是理财——需要有放心的金融机构做管家,帮其保管好钱包或资产。另外,老年人也希望能够将自己仅有的现金流资产保值增值,这需要金融机构提供好的产品。


伴随着互联网普惠金融的迅速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开始注重老年人客户。比如,过去银行优先高净值客户,随着网上银行出现之后,金融机构的竞争激烈,市场也在细分,不少银行也开始重点服务于老年人。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他们在服务老年人时,不仅是提供可以跨越数字鸿沟的、温馨的服务,包括看懂手机支付APP、信息阅读。最根本的是做好两方面服务,一是做好贴身理财顾问,在帮助老年人保管钱包方面可以做的更细致;二是提供好的理财产品,让老年人做相对稳定的投资。


总的来说,金融机构要围绕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下功夫,为老年人提供他们信任的、多样化的理财产品,金融机构要通过产品研发、业务创新来突破传统思维,不要忽略了2.7亿老年人群的需求。


新京报贝壳财经:除了对安全和便利的需求,随着财产累积,老年人投资需求也在增加。但近年不少诈骗事件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反映出什么问题?


董登新:归结来看,老年人需要的是财产的安全和财富的保值增值。没有提供能够让老年人满意的产品,可以说是正规金融机构的失职缺位。很多金融机构只会推出一些短炒赚快钱的投机品种,这不足以取得用户的长期信赖,所以倒逼老年人去冒险,比如买保健品、买马路边上财富公司的私募产品。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老人只有一两万元,但总在寻找一个保值渠道,在这方面银行应该做得更细致,把老年人的投顾做到专业化,做得更贴心。这方面可能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供金融机构去开发。


新京报贝壳财经: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年人、青年人意识到提前规划养老的重要性,不少人在退休前甚至更早就已着手。对于这些准退休或刚刚退休的人群,你有哪些养老规划建议?


董登新:养老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储蓄行为,养老教育和养老规划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非常重要。在西方发达国家,银行、基金公司的理财规划师总是把养老规划挂在嘴上,跟客户去灌输养老的观念。


全生命周期的养老储蓄,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金融机构的引导,尤其是在产品研发、业务创新方面去引导,那么在这方面,如何研发出能够满足人全生命周期在各个不同阶段的养老金产品,金融机构应该下大功夫做深度开发。


同时,养老教育和养老规划的观念培养也是金融机构的一个重要使命,保险机构在这方面做得不错,虽然些许夸张,但银行、基金公司人员如何学习保险经纪人卖保险的精神,把养老规划、养老教育的理念植入到家庭理财,灌输给客户,这才是金融机构的本事。


发挥个人养老金的重要补充功能,金融机构要加大国民养老教育、提供品种丰富的养老金产品


新京报贝壳财经:目前我国养老金体系还存在哪些问题,对此你有哪些建议?


董登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已经发展了30年,随着明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之后,可以说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制度基本到位,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在于提供底线保障,防止老年贫困。


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不再仅停留在退休后单一依靠退休金满足温饱的状态,这就有了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的出现,而企业年金发展覆盖人数较少,目前总体覆盖2700万人,所以我们更多地寄希望于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


近年来,政府一直鼓励发展个人养老金,发挥个人养老金的重要补充作用。未来如何发挥个人养老金的重要补充功能,很大程度上,金融机构除了要加大国民的养老教育,最根本的还要提供品种丰富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在这一点上,金融机构任重道远。


新京报贝壳财经:上升到养老产业来看,目前我国已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国家战略,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如何?金融业在养老产业生态圈中承担怎样的角色,有哪些不足?


董登新:从广义来讲,养老服务包括老年人的康养照护、吃喝玩乐,涵盖了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对于基础的养老服务,尤其是对那些没有支付能力的人,这方面要由国家财政兜底。而对于活力老人、健康老人要由市场化的服务来满足。


比如,国外专门用于老年人服务的机器人,包括帮助老人年洗澡、减轻护工劳动强度的机器人,我们在这方面较落后。另外,在养老服务的普惠和低成本方面我们也做得不够。


建议金融机构不仅是把投资或融资用在一些重资产型的、高端养老机构上面,也应该更多地关注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方面的投资和融资,为民营资本进入居家、社区养老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


当然,养老服务的投资一般回收周期长,收益可能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所以也需要我们把养老作为一份事业来做,既要市场化运作,又要有事业的情怀,从政府到金融机构及社会资本都应该参与进来。


新京报贝壳财经:今年北京提出要打造养老金融生态圈,你建议应从哪些方面发力?


董登新:北京金融体系比较完善,金融市场也较成熟,所以北京打造养老金融生态圈,搭建一个从银行、保险公司到各类金融机构立体的全方位支持或参与服务体系,在这方面北京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来树立一个样本。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胡萌 程维妙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