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刘洋)“双减”政策下,很多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转型家庭教育,机构和家长在其中要注意什么?如何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协同家校育人以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1月6日晚,两位北京市人大代表——国家督学、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张东燕做客新京报、千龙网两会访谈间,建言献策。代表们认为,加强家校合作、规范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发展的同时,家长也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避免进入“家庭和学校功能错位”的误区。

 

国家督学、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图/新京报摄影记者 王子诚


选择家庭教育指导机构要注意资质是否为非营利性

 

《家庭教育促进法》已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工作。刘林介绍,据其了解,校外培训机构在转型中特别提出把家庭教育作为今后转型的方向,也都制定了相应的计划。此举应是积极鼓励的,但同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促进法》对社会机构从事家庭教育指导有明确的规定,即社会培训机构从事家庭教育指导须为非营利性,主要任务是指导家长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并不是面向家长或者孩子开展家庭教育培训。所以,这应该是社会培训机构转型家庭教育方向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从家长角度讲,刘林认为,选择上述机构,一要注意看其资质是否符合非营利的要求,二要看指导的内容是否科学。“《家庭教育促进法》从颁布之日起,全社会形成家庭教育指导热,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培训班满天飞,冒牌机构、没有什么水平蹭热点的机构也非常多。”刘林提醒家长,在选择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时一定要非常慎重。

 

“一个好家长,一定是眼界非常开阔的家长,不要目光老盯着学校的老师、社会上的辅导班。”刘林认为,除了教育培训机构,很多社会机构如博物馆等都开发出了教育功能,这也是家庭教育重要的资源支撑点。

 

张东燕表示,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也不要忽视学校的作用。老师和家长携手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老师最了解学生,把家长的期待、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张东燕。图/新京报摄影记者 王子诚


避免发生“家庭和学校功能错位”

 

在张东燕看来,家庭教育要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疫情暴发后,很多家庭出现了亲子关系问题,实质上是家长没有掌握家庭教育方式导致的。这源于很长一段时间,家长和学校在功能上的错位。张东燕解释说,传统观念上的家庭教育如生活技能、综合实践活动,转移到了学校去,学校教育中的作业等则转移到了家长身上,形成了家长对于教育的“误区”。如今“双减”以后,孩子课后的时间多了,把时间用好,就要避免踏入上述误区。

 

张东燕认为,“双减”以后,大家要直面社会、家庭和学校如何共同营造良好教育环境的问题。“我们做过调研,课后把孩子放哪儿?家长最放心的第一选择是学校,但学校有时承载不了。”因此,当孩子的这段时间空出来后,家长要帮助孩子选择更好的教育,丰富孩子生活;对于家庭教育的指导机构来讲,要指导家长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做好亲子沟通。 

   

刘林认为,家长要正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在校外培训机构大幅压减的背景下,家长首要考虑的不是选培训机构,而是承担应有的教育责任。《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明确提出,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由家庭教育完成。

 

此外,刘林建议,政府职能部门不仅应对家庭教育提供支持,同时还有负责监管家庭教育指导行业的责任,要发挥监管作用,促进家庭教育指导行业健康发展。“我作为人大代表,呼吁有关部门重视这个问题,不要因为家庭教育热就催生出一大批证书,证书多了未必能促进家庭教育行业的健康发展。”刘林认为,要从人员资质、入门条件入手,规范家庭教育的从业队伍,如此才能促进家庭教育机构的健康发展,实现家庭教育的公益性目的。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杨许丽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