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拍摄的哈尔滨松花江畔的巨型雪人(无人机照片)。图/新华社


“网红大雪人、人气打卡地、心形的纽扣”,这是哈尔滨巨型雪人在网络中的标签。

 

“南方人狠狠羡慕了、好可爱被治愈了、想去打卡……”这是网友们对哈尔滨巨型雪人的亲切评价。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1月9日,一个巨型雪人亮相冰城哈尔滨松花江畔,由于造型亲切可爱,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打卡拍照。据了解,这个戴着红帽子、红围脖,嘴角上扬的巨型雪人,高约18.5米,宽约13米,用雪量2000余立方米,堪称雪人中的“巨人”。


雪人寻常,巨型雪人不寻常,巨型又可爱的雪人更不寻常。因此,哈尔滨这个巨型雪人一经亮相,便在社交媒体网络上刷屏。这当然不是哈尔滨第一次在松花江畔“堆雪人”,去年这里是一只尖鼻子的雪人,今年是微笑雪人,堆雪人似乎成了这座城的乐趣。但出现在公共领域的雪人,暗含了一种城市的审美。


▲四川自贡灯会引发网友关注,“精卫女神”成为今年新晋“网红”。视频/某短视频平台截图


最近在社交平台刷屏的不仅有巨型雪人,还有四川自贡灯会的“精卫女神”。“精卫女神”是今年四川自贡灯会展中的装置之一,替代去年的灯会网红“生命之树”,一经展出,就成为今年灯会的“新网红”。


有意思的是,最近火爆的这些文化装置都以“巨大”为特点,物理空间上的巨大,不仅能在视觉上引人注目,脱颖而出,审美也不拖后腿,自然也就被网友喜爱。

 

无论是哈尔滨的巨型雪人,还是自贡灯会的“精卫女神”,当这些形象对外展出的时候,城市的特征和地点在“这张名片”下被放大、被审视、被评价,进而成为城市形象认同的一部分。它们更像是为这座城量身打造的城市名片,是城市的“文化地标物”。


▲“生命之树”。图/某短视频平台截图


相比于城市的地标建筑物,“文化地标物”更能体现城市的温度,这个“温度”与城市的“硬件”无关,它可以是街市上普通人的态度和行为,可以是公共服务中的人性化,也可以是城市中能够体现城市审美的文化装置……这是张文化软名片,一经展示,就代表了城市形象,对城市形象的影响不容小觑。

 

不同于城市的地标性建筑物,“文化地标物”受气候、风俗的影响,有“限时艺术特展”的意思,既能够代表城市形象,又能够代表城市的公共审美和公共价值观。虽然“公共审美”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但往往以城市建筑、城市装置的形式出现,建筑、装置的设计品位对这个城市风格和城市形象都有极为深刻的影响。


需要认识到的是,城市的环境、地域生活的烙印给了建筑以个性,这种个性反过来也形成了城市的独有魅力。


这些“文化地标物”的特色在于能否脱胎于当地的地域与生活,当地的气温、天气、日照、生活习惯等都会在“文化地标物”上打下烙印,这些烙印让“文化地标物”有了“个性”,就像雪人之于哈尔滨,“精卫女神”之于自贡。

 

有网友评论,被自贡灯会刷屏后,还意外发现它竟是美食之都。这体现了城市“文化地标物”影响力的广泛性,能让城市的其他面相也能脱颖而出。

 

曾有人吐槽,我们的城市形象越来越千篇一律。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是,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气候与生活习惯很难在城市建筑上打下烙印,尽管不少设计师尽全力去设计不一样的建筑形态,但城市面貌却越来越趋同,越来越千篇一律。

 

而“文化地标物”就是这千篇一律的城市建筑形态中的个性,其弥补了城市规划中地域性的缺失,让城市更有特色。期望越来越多这样的“文化地标物”在城市中涌现,给城市生活“增色”。


新京报评论员 | 丁慧

编辑 | 刘昀昀

实习生 | 韦柳伊
校对 |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