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田杰雄)隆冬里的湖南村庄雾蒙蒙的一片,熏制腊肉的炊烟从家家户户的屋顶上升起。在湖南永州,黄家村距离其所在的东安县有七十多公里,却因村里人的“老手艺”有了名气。年关下,经过加工的三万斤腊味,不只为村里增收十余万元,也让这抹家乡味飘向了远方。

 

湖南永州黄家村制作的腊肉。受访者供图


湖南人冬日里的忙碌从11月就已经开始了。养了一年的猪,要在冬天杀,低温环境中的细菌少,时间和香料便能肆无忌惮地酿制特别的风味。到了年根下,年味也愈发浓郁,黄家村的村民一边制作腊肉,一边等着归乡的家人。

 

在湖南,地道的腊肉必须“晶莹剔透”。瘦肉粉嫩配上近乎透明的肥肉,端上桌时,光影会在腊肉表面流动。“这是家里的味道,我们村的腊肉,讲究的是一个‘土’字。”唐秀科是黄家村的党支部书记,他表示,村里的腊肉、食材均出自本地,“这样才有正宗的家乡味,吃起来也让人更放心。”

 

地道的湖南腊肉要求晶莹剔透。受访者供图


与南方其他著名的“腊肉产地”相比,湖南腊肉的制作过程更加“隆重”。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专门用于腊味制作的“伙房”,能防火、保证卫生,也能隔绝外面馋嘴的小动物。

 

把腊肉高高挂在悬梁上,人们围坐在正对腊肉的火塘边闲话家常,把手里的果皮投入火塘,就成了熏制的燃料。身子被火烤暖,腊肉的香味也会钻进鼻腔,这是湖南村庄的腊月日常。

 

“熏制腊肉的树枝也是有讲究的。”唐秀科说,果木是用于熏制的最佳选择,果木油脂少,腊肉熏制出来卖相会更好,色泽也更加晶莹漂亮。腊肉未入口前,最重要的是上面的光泽,“不能是干巴巴的,闻起来最好要带一些烟熏味和肉香,油烟味太重可算不得是好腊肉。”

 

为带动村民发展经济,村里曾考察了很多项目,但相比之下,只有腊味产业对于村民们来说最简单,也最直接,“村民家家户户都有基础,这么多年里人们也都习惯了做腊肉,准备年货,培训村民更多的在于规范流程,而从来都不用担心大家的技术。”

 

唐秀科说,无“腊”不欢,在于这里“万物皆可腊”,人们选择做腊肉的食材,从不拘泥于寻常的猪肉,鸡鸭鱼羊也是腊肉的“素材”。因此,除了土猪腊肉,兔子、猪血丸子等腊味也常常走进村里的网上直播间,“有政府的支持,加上村民们的勤奋,三万斤腊味走出村庄,今年为我们村集体大概能增收十多万元。”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