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马瑾倩)1月25日,故宫博物院2022年开年首场大展——“何以中国”展开幕,展览在故宫文华殿与公众见面,持续至5月初。


此次展览源起于《国家宝藏》节目中举办特展的创意,130余件(套)珍贵文物亮相。


何尊(西周,青铜器),因尊内有铭文“宅兹中国”而闻名,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展出文物上起石器时代、下至清代


该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故宫博物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29家博物馆举办,共展出珍贵文物130余件(套),上起石器时代,下至清代,包括石器、陶瓷、玉器、青铜器、金银器、书画、古籍善本、印章等类别(受展厅环境限制,大部分纸质和丝织类文物为复制品),包含何尊、长信宫灯、藏文《四部医典》等声名远播的国宝重器。


受新冠疫情影响,河南、陕西部分博物馆的文物未能在开幕时展出,将来视情况在展期内补充参展。


展览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将文明的起源、传承、发展比拟于河水的源、流、汇。以“源”“流”“汇”三个单元,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呈现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


汉代长信宫灯。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第一单元“源”,分为“天地之间”“生作在兹”“启蒙奠基”三节,从中国地理分析开篇,阐释中华文明生产力动因,以中国独特的物质文化,展示其中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制度体系,统一多民族国家由此奠基。


第二单元“流”,分为“血脉相依”“和衷共济”“休戚与共”三节,分别阐释中华文明通过域内各民族的交流融合、与域外文明的辉映互鉴、与自然万物的对话互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


第三单元“汇”,分为“民本邦宁”“格物维新”“汇流澄鉴”三节,分别阐释中华民族尊仁重礼、家国一体的传统观念,追求极致、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文脉绵延、文华尽汇的中国智慧,揭示一切文明历史都由人民创造、人民享有、人民传承。


文华殿北侧的文渊阁,将作为此次展览的最后一件“展品”,与文华殿展厅最后一件文物《四库全书》(印刷品)遥相呼应。文渊阁是清宫中最大的皇家藏书楼,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第一部《四库全书》告成后收藏于此。文渊阁内一层大厅正中,悬挂着“汇流澄鉴”匾额。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国家宝藏》衍生联展同步推出


据悉,本次展览源起于《国家宝藏》节目中举办特展的创意。除了主展览以外,文华殿西配殿同步展出由央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推出的《国家宝藏·展演季》衍生联展,展品是用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地方民俗打造的12件“国宝身份证”。


“何以中国”展位于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厅,作为故宫博物院2022年开年首场大展,该展览将跨越壬寅年春节、北京冬奥会、清明节等重要节日,展期为2022年1月26日至5月4日。


汉代牛虎铜案。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根据当前疫情防控形势,按照预约、限流、错峰原则,展览实行预约入场,全天限额3000人,额满为止。观众可通过故宫博物院网络售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故宫博物院观众服务”,使用二代身份证或护照信息进行实名预约。


新京报记者 马瑾倩 摄影记者 浦峰

编辑 白爽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