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裴剑飞)斑马线的历史,最早或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时意大利庞贝市由于人车马混行,导致交通拥挤和堵塞,人们就在接近马路口的地方,横砌起“凸出路面的石头”,称为跳石,供行人穿越马路,同时让马车的轮子可以在跳石两侧通过,这样横穿马路的行人与沿路直行的马车互不影响。后来,汽车代替马车成为城市主要交通工具,跳石演变为了洁白、醒目的“斑马线”。而无论跳石还是斑马线,其功能都是保障城市交通的顺畅有序。


2021年8月,北京交警发布消息,为加强路口交通秩序管理,交管部门将以“机动车礼让斑马线”为切入点,在现场执法的同时,启用“电子警察”记录抓拍“未停车让行”违法行为。以此为契机,新京报《城市体验官》曾做过一期关于体验文明引导员值守斑马线的视频节目,记者穿上公共文明引导员的制服,背上喇叭和引导员们一起,在路口进行文明出行的劝导工作。


在记者体验的当天,遇到机动车礼让行人时,身边的文明引导员们会提醒行人“机动车正在礼让,大家抓紧时间通行”、“文明出行、互相礼让”,身边的市民听到后普遍都自觉快走了几步,这样机动车也得以顺利通过。后来记者了解到,这些温暖的引导词都是文明引导员们自己的“小发明”。


这些来自基层的智慧,对城市管理者同样也应有启发。


如果说“车让人”是法律层面对驾驶员的约束,那么“人让车”同样值得点赞和推广,它彰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与理解,也更加接近“礼让”的本质。文明礼让不是哪一方的责任,而是对每一个交通参与者的共同要求,不论开车、骑车,还是坐车、步行。因此,“礼让斑马线”,说到底,就是多为自己生命着想,多为他人安全考虑。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编辑 孙琳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