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冰球馆,凉气袭来。光滑的冰面上,孩子们身穿红色队服,戴着红头盔,握着冰球杆,像一只只笨拙的小企鹅。他们看起来有点“失控”,有的紧紧牵着教练双手,有的在不停挥杆,有的独自在场边徘徊……

 

他们大多是孤独症儿童,来自一支特殊的球队——“不再孤独冰球队”。


杨丽莹带着“不再孤独冰球队”在冰上滑行。受访者供图

 

2020年7月,深圳市龙岗区冰球协会发起“不再孤独冰球队”公益项目,呼吁关爱孤独症儿童。这个公益项目已成功举办两期,有三四十位孤独症儿童在这儿学习冰球,交到朋友,感受冰雪之乐。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孤独症儿童就像天上的星星,在夜空中独自闪烁,因此被称为“星星的孩子”。据《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2019)推算,中国的孤独症患者可能超过1000万,0至14岁患者或超200万,并以每年近20万的速度增长。

 

“我不要求他们打冰球多厉害,能在冰上快乐地玩儿,就很好了。”教练杨丽莹曾是中国国家女子冰球队队员,她希望冰球能给这群“星星的孩子”带去快乐,帮助他们看到一片更广阔的冰雪星空。

 

一支特殊的冰球队

 

在高楼和绿树间,一座淡蓝色的冰球气膜馆将闷热隔绝在外。

 

冰球馆位于深圳市龙岗区,耗资3000万元建设,总占地8344平方米。这里有华南地区唯一的奥林匹克标准冰场,也是中国国家女子冰球队训练基地。管理方深圳鸿星昆仑冰球俱乐部于2017年成立,是中国唯一参加世界最高水平职业联赛的冰球俱乐部。

 

专业球员不训练时,冰球馆也会对普通市民开放。


2月18日,在冰场上滑冰的人们。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摄

 

对于年平均温度超过22摄氏度的深圳来说,冰雪罕见且遥远。2021年8月,4岁的刘子豪第一次来到冰球馆,他是孤独症患儿,也是“不再孤独冰球队”年纪最小的成员。

 

“不再孤独冰球队”由深圳市龙岗区冰球协会主办,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也是“龙岗区体育关爱工程”活动之一。自2020年7月发起,每年开展一期,至今已有三四十位孤独症儿童受益。

 

“组建球队的初衷是希望能通过冰球运动,帮助孤独症儿童融入社会。”龙岗区冰球协会副会长王思腾说。在项目调研中,他们发现加拿大冰球学院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滑冰、冰球等冰上运动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参考加拿大的研究方案,“不再孤独冰球队”配备了专业教练、“孤独症”指导老师和医生。

 

至于主教练人选,王思腾第一个想到了杨丽莹。她是深圳昆仑鸿星冰球俱乐部的职业冰球运动员,8岁开始打冰球,19岁入选国家冰球队,曾帮助球队夺得俄罗斯女子冰球联赛赛季总冠军,这是中国冰球历史上获得的首座顶级职业联赛总冠军。

 

2021年8月,杨丽莹因伤病留在深圳进行康复训练。得知要组建“不再孤独冰球队”的消息后,她便一口答应去教这群孩子。

 

初次见面时,杨丽莹并没有发现眼前的孩子有什么不一样。但在她介绍冰球和装备时,孩子们开始呈现不同的状态,有的安安静静听完全程,有的听到一半就跑了出去,有的突然叫了起来……

 

听完杨丽莹的介绍,刘子豪开始穿戴装备,但面对陌生且繁多的冰球护具,他有些许烦躁。妈妈王芳有点担心,她听说有些孩子就是因为接受不了衣服而放弃,她在一旁耐心地提供帮助,不停地鼓励着。


杨丽莹在更衣室内与小朋友交流。受访者供图

 

顺利上冰,孩子们异常兴奋。“全副武装”的刘子豪踏入冰面,没走几步,就接连摔跤。他哭丧着脸,跟王芳说:“我好痛,我不要摔跤。”他开始意识到,滑冰与之前学的轮滑不一样,冰面更滑、更冷。

 

王芳让他在外场休息了一下,先看看别人怎么滑。她并不强迫孩子学习,只是希望从小在南方长大的他能感受一下冰雪。“他对冷热的感知比较弱,一开始会有点害怕。”

 

看到大家在冰面上玩得很开心,刘子豪再次心动了。

 

教练来到场边,慢慢地牵起他的双手,缓缓地滑入场中。冰刀划过冰面,带起小冰粒,陌生与恐惧也被抛在了身后。在训练结束时,刘子豪甚至不肯离开冰面,他脱下了手套,好奇地用小手摸了摸坚硬的冰面。

 

晚上回到家,王芳惊喜地听到儿子说:“妈妈,我不怕摔跤了,我们什么时候再去滑冰?”


“不再孤独冰球队”的小队员在练习击球。受访者供图

 

“我是最棒的”

 

在三个月的集训里,孩子们体验了滑冰、冰球、冰上拔河等项目。他们的进步都秀在冰面上,也被教练们看在眼里。

 

让杨丽莹感到最欣慰的是,慢慢地,有孩子主动跟她打招呼了,哪怕只是挥挥手,笑一笑。她也见证了孩子们变得越发勇敢的过程——不再需要教练双手牵着,他们也敢自己在冰面上“飞驰”。

 

在这群“星星的孩子”眼里,杨丽莹看到了熟悉的光,那是对冰球的喜爱。

 

有一次,杨丽莹发现有个小女孩站在冰面上,一直静静地看着她。“你想滑冰吗?”杨丽莹问。小女孩没有回应,但杨丽莹看出了孩子眼中的渴望。她牵起了小女孩的双手,一步一步,在冰上慢慢滑了起来。小女孩学得很快,但步子还是有些迟疑,杨丽莹看出了她有一点点不自信。

 

她们停下了滑行,杨丽莹让小女孩跟她喊“我是最棒的!”没有回应。她没有放弃,蹲下身问小女孩,为什么不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对方低声答,妈妈有时候会批评她,她觉得自己不是最棒的。

 

杨丽莹叫来了其他的小朋友,让他们一起滑行,并鼓励他们喊出“我是最棒的!”

 

鼓励的氛围在冰场晕开,孩子们喊得越发起劲。最后,小女孩也说出了那句“我是最棒的!”虽然很小声,但没有一丝怀疑。

 

“这是很好的转变,希望他们能变得更自信。”孩子们的改变,杨丽莹都记在心上。她没给孩子们设限,只想让他们自由快乐地成长。这个项目的课程设计也并不固定,会根据孩子们的接受程度灵活调整。


齐雪婷在教“不再孤独冰球队”的小队员滑冰。受访者供图

 

齐雪婷也是“不再孤独冰球队”的教练,她是国家女子冰球队前队长,曾征战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

 

在球队里,她曾碰到过一个安静的小男孩。在讲完腿怎么放、怎么迈后,小男孩没有任何语言回复。齐雪婷想到了一个方法,她喊着“一二一二”的口令,两个人一起抬脚踏步。几番练习后,齐雪婷刚喊“一”,小男孩就接着喊了“二”,这种变化让她感到惊喜。

 

学会冰上踏步后,小男孩开始学习冰面滑行。一开始,齐雪婷双手牵着他,然后变成一只手牵,再到完全放开手。下课前,齐雪婷让小男孩自己滑到妈妈那边,她在旁边紧紧跟着。重心向前,一步一步,他完成了20米的“征程”,滑到了妈妈身边。

 

临走前,小男孩跟齐雪婷说了声“谢谢”。她到现在都记得当时的情形:“特别小声,但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冰上快乐

 

还是有些孩子害怕冰雪,不敢滑出那一小步。教练们找来了蓝色的垫子,让孩子们坐在上面,推着他们在冰上滑行。坐上这趟“冰上小火车”,同样能感受到冰上飞驰的快乐。


教练们带着孩子们在玩“冰上小火车”。受访者供图

 

杨丽莹想起,自己第一次上冰也是坐在板凳上,让教练推着滑行。那年她8岁,在学校的冰操场上,第一次感受到了滑冰的快乐,从此她爱上了这项运动。

 

“用东北话来说,我就是‘主意正’,很执着。”二年级的杨丽莹想转学到有冰球队的学校,父母以为她是三分钟热度,没理会。杨丽莹闹着两天没去上学,才转学成功。从小学的校队到体校,再到国家队,直至加入俱乐部成为职业运动员,她在冰场上一滑就是16年。

 

小时候打冰球,纯粹是为了好玩。而现在,杨丽莹发现冰球改变了她的人生,让她变得更坚韧、更开朗。

 

冰面光滑,冰刀前后都有弧度,容易向前或者向后摔。对于初学者来说,摔跤是家常便饭,也是最好的成长。有些孩子摔了几次,就想着放弃;有些孩子会越挫越勇,变得更坚强。

 

齐雪婷就是后者。10岁那年,齐雪婷第一次在冰场上滑冰,她扶着板墙小心翼翼地挪动。她摔了几十个跟头,快到下课还是没学会,急得坐在地上哇哇直哭。教练闻声滑过来,安慰她:“没事儿,明天多滑两次,就会了。”后来,她不仅学会了,还滑向了国际赛场。

 

冰球给杨丽莹和齐雪婷带来了力量和改变,她们也想传递给孩子们。


杨丽莹参加2019-2020赛季俄罗斯女子冰球联赛。受访者供图


希望冰球能给这群孤独症孩子带去什么?她们的答案都是“快乐”。作为主教练,杨丽莹并不要求孩子们学会多少冰球技巧,也不强求他们能打一场比赛,“能在冰上快乐地玩儿,就很好了。”

 

集训的三个月里,王芳发现儿子身上确实有一些改变。以前学轮滑,刘子豪学了两天,摔了几跤,便不愿再去了。赛场换到了冰面上,他摔跤的次数更多。但让王芳感到意外的是,儿子这次没有再说不学了,他一次次摔跤,又一次次站起来。

 

刘子豪还克服了恐惧。他对声音很敏感,无法接受太大的噪音。春节听到鞭炮声,也会难受地捂住耳朵。在冰球赛场上,有时候广播会播报比分,刘子豪听到后,在王芳怀中难受地发抖。但他坚持等到比赛结束,潇洒地说了句结束语:“好了,看完了,我走了。”

 

每次离开冰球馆前,王芳都会询问刘子豪的反馈。

 

“今天开心吗?”“开心!”

“下次还来吗?”“还来。”

 

《冰雪星空》


灯光向上照亮了白色的气膜,光滑的冰面上多了一架钢琴,彩色的气球摆在两旁。琴键跳动,1988年冬季奥运会宣传曲《Winter games》响起,身穿红球衣的孩子们,像一串串红色的小火苗,滑向冰场中央。

 

2021年12月19日,孩子们从主办方手里接过“荣誉证书”,“不再孤独冰球队”公益活动第二季正式收官。

 

三个月的冰球之旅,让这群孩子变得不再孤单。他们还是无法像正常球队那样,快速滑行,勇猛击球。但他们也有自己微小的进步,有的学会了滑行和刹车,有的能朝球门击出胜利之球,有的主动与教练打招呼,有的愿意与他人分享点滴……

 

“孩子们整体的表现水平、沟通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王思腾介绍,“不再孤独冰球队”项目已经连续第二年成功举办,三个月的集训共由12次活动组成,主要为孤独症儿童服务。

 

孩子们抱着证书,回到了观众席。此时,又一曲钢琴曲响起,熟悉的旋律,清澈空灵。


2021年12月19日,钢琴家刘骥在冰球馆内弹奏钢琴曲《冰雪星空》,送给孤独症儿童。受访者供图


这是著名钢琴家刘骥送给“不再孤独冰球队”的毕业礼物,他在现场演奏了原创的曲子《冰雪星空》。2021年夏天,接到创作邀约后,他便被这个公益项目的温暖打动。刘骥用儿歌《一闪一闪小星星》的旋律贯穿整部作品,冰雪与星空,萦绕其中。 


“希望将这份温暖带给更多‘星星的孩子’,愿星空璀璨,‘星星的孩子’在世间可以得到更多的护佑和关爱。”在活动现场,刘骥鼓励孩子们,不要害怕自己与别人不同,他又弹奏了一曲《命运》交响曲。

 

刘子豪在爸爸怀中,静静地听着钢琴曲,他一字一顿地评价:“好听。”自那以后,他爱上了钢琴的声音,无论在哪听到钢琴声,他都要停下来,听一听。


一个多月后,北京冬奥会开幕。冰场上挂起了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和横幅,红底白字写着:“中国冰球”“深圳力量”。越来越多人来到这儿,体验冰雪的魅力。

 

刘子豪一家,比往年更关注冬奥会赛事。看到冰球运动员在比赛,刘子豪会指着电视说:“我打过冰球,我喜欢滑冰。”


2021年,“不再孤独冰球队”的孩子们在滑冰。受访者供图

 

杨丽莹去了广州,线上解说冬奥会的冰球赛事。齐雪婷则在北京,作为陪练监督员,为冬奥会参赛的冰球队服务。她们都希望,借着冬奥会的东风,能有更多人关注冰球这项运动,也有更多人能感受到冰雪带来的快乐。

 

再过几个月,2022年的夏天又要来了,“不再孤独冰球队”将再次出现在冰场上。

 

杨丽莹还想继续参与,在她看来,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孤独症的孩子都是小天使,但在社会上的关注度低,我想为他们做一些事情。”

 

王芳珍惜每一个能拓宽儿子兴趣的机会,也期盼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她呼吁公众消除对孤独症患儿的刻板印象,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是重度患者。像刘子豪这样的孩子,是可以融入社会的,他们需要多一点点理解,多一点点支持。“希望他可以像普通人一样,融入一些大众活动中。”

 

自从学习打冰球后,刘子豪的世界里,不仅多了对“冰球”的认知,还多了一些色彩。他爱画画,也会画冰球。画笔勾勒出一双冰鞋,向上飞去,背后飞出一堆雪花,像快乐的精灵。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王芳、刘子豪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实习生 孙卿悦 广东深圳 报道

编辑 郭懿萌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