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冬日,吉林市北山公园西侧的划船湖上,宽阔的水面早已结上厚厚的冰层。每天7点,王峰准时来到这里,清扫积雪和碎冰碴、抹冰缝、用开水把冻住的浇冰车开关化开、浇冰……


一切准备就绪后,平滑如镜的冰面渐渐热闹起来,络绎不绝的滑冰爱好者驰骋冰场,感受这项运动的速度和激情。


48岁的王峰是北山公益冰场的管理员,11岁那年冬天,他就是在这片冰封的湖面上,学会了滑冰。如今,他和老冰友守护着冰场,迎接更多爱上滑冰的新朋友。


王峰清理冰场上的积雪。受访者供图


冰场曾只剩“老男孩”


十几年前,30多岁的王峰蓦然发现,身边滑冰的都是“老男孩”了,孩子们已经不再热衷于滑冰,室外滑冰场也越来越少。“一提起吉林市,大家想到的就是雾凇和滑雪天堂,没滑冰什么事儿了。”这让痴迷滑冰的王峰有点失落。


早前,铁路体育场有一个400米的标准跑道,由于冬天浇冰后有人员管理,冰面被维护得很好,冰友们相聚于此,切磋技艺。此后由于城市发展建设,铁路体育场被拆除,滑冰爱好者“转战”松花江畔长白岛的天然冰场,他们在冰面上凿冰窟窿取水,还动手用大水桶焊了一个浇冰车。“我们收拾好冰面后自己玩,其他市民来体验,我们也不收费。”


2009年,喜爱打冰球的王峰突发奇想,他买了红松木和PE板材,在冰场四周竖起一圈冰球板墙,组织还在坚持打冰球的哥们儿打了一场比赛。这场“业余”比赛把市里的媒体引来了,记者采访后发了篇报道,题目就叫《20年后重现室外冰球》。这让他备受鼓舞,“我觉得这事儿我做得对,有意义!”


在园林部门的帮助下,王峰兴冲冲地在北山公园的湖面上办起了冰场。这里的场地更大,约有1万平方米,景色也很美,抬眼就能看到冬日里仍然泛着黛青色的山峰和影影绰绰的亭台古迹。


然而,冰场建起来了,来滑冰的人寥寥。王峰邀请一位中学老师带着学生来体验,“我出租的冰鞋免费给他们用都行。”老师回答得挺实在,“我在这儿玩摔了肯定不找你,万一学生们磕了碰了,我担不起责任。”


王峰有一种无力感。“我当初干冰场,就是希望把这项运动传承下去,希望我老了的时候,有人陪我玩儿。可我们把冰场收拾得干净利索,溜光的冰场却没人滑,那种心情特别难受。”


在他看来,滑冰锻炼的不只是身体,还有人的意志品质,“大冷天跌倒了,还能再爬起来。”


申冬奥让冰场“热”起来


2014年,随着我国申办冬奥的进程不断推进,王峰眼见着冰上运动有了回暖迹象。当年,吉林市政府浇制了6块公益冰场。北京成功申办冬奥后,我国提出了“三亿人上冰雪”的号召,滑冰再度掀起热潮,王峰的冰场也得到了公益补贴,完全免费向市民开放。如今,吉林市的公益冰场已经达到127块。


让他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滑冰的妙处,愿意把孩子带出来试一试。小朋友们进步飞速,刚上冰时像小鸭子一样摇摇摆摆,一下午的时间,已经敢大步流星地蹬腿滑行了。为了避免大家“扎堆儿”,王峰把冰场划分了4个区域,速滑、花样滑冰、冰球爱好者和初学者都可以找到合适的运动场地。


今年春节期间,除了脸儿熟的冰友,一些刚看完冬奥会冰上项目、按捺不住激情的市民也跃跃欲试前来过瘾。“每天冰场都有一千多人来滑冰,算上来同伴和感受氛围的,能有两千人。”


待到傍晚5点半,最后一双冰鞋还到王峰手中时,天色已擦黑。


老冰友上演“护冰记”


众人尽兴而归,寂静的冰面上留下一层细碎的白色冰碴。


滑冰的人多了,护冰的任务自然更加繁重。和王峰一起义务维护冰面的,还有10位老冰友。饶是过了立春,7点的吉林也不足零下10摄氏度。在一片天寒地冻中,护冰队吸着鼻涕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冰友们拉着浇冰车浇冰。受访者供图


头天夜里下了雪,护冰队先用扫帚把积雪清走,露出蓝黑色的冰面。“冰碴也得用铁锹清理干净,否则遇水会在冰面上凝固形成小疙瘩,还得再用小铲子铲平。”


由于冷热变化,冰面上还会形成危险的冰缝。一旦冰鞋被冰缝卡住,滑冰者可能摔倒崴脚。王峰把雪与水搅拌在一起,抹到冰缝里,再浇冰时,它们就会和冰面融为一体。


最后,护冰队几人合力,拉着几百公斤的浇冰车绕冰场走,水流从一横排水管中流出,再被车尾自带的胶皮摊开抹平。


每天要启动这台浇冰车还有几道程序。护冰队要先用开水将在室外冻了一晚上的开关阀门浇化。“室内冰场的浇冰设备需要灌温水,还得有个存放的库房。我们的浇冰车灌的是从湖底‘就地取材’抽上来的凉水。”最冷的时候,浇冰车的水管在浇冰过程中会直接冻住,大家需要不断敲打水管,让水流保持畅通。


维护冰场挤占了王峰打冰球的时间,但他不觉得遗憾,熙来攘往的冰场才是他最希望看到的。天气渐暖,冰场也进入了关闭的倒计时。王峰已经在期待下一个冰雪季,“我们一定会认识更多新朋友。”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