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学生温晓梅是一名交通岗服务志愿者。受访者供图


“你可以在高山滑雪中心的每个角落看到志愿者。”来自北京化工大学大三的学生温晓梅是其中的志愿者之一,这是她对志愿者工作的定位。20多天的冬奥会志愿者工作让她对这个角色有了更深的认识,她希望在后续的冬残奥会工作中用服务为更多人带来温暖。


北京冬奥会期间,温晓梅是一名交通岗服务志愿者。她最开始服务的工作岗位有点“偏”,从位于“雪飞燕”的志愿者之家出发,需要步行40分钟才能抵达岗位。温晓梅介绍说,大部分运动员都会选择乘坐缆车,选择在途中乘坐大巴车的很少,她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停车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人来,就要一直在那里等待,只要有车到的地方就会有志愿者的身影。”


在等待和服务的过程中,温晓梅会把工作经历通过视频记录下来。“我一开始更多的是想展现一下在这里工作的风景或者其他内容。后来我发现拍摄的角度变了,更想展示的是大家的工作状态。”她说。


温晓梅会把工作经历用视频记录下来。受访者供图


 “尽管天气非常冷,每个志愿者不再是算时间才出去服务,大家都抢着出去站岗,很多其他岗位的志愿者还在下雪的时候,主动加入扫雪清障的队伍。”这是温晓梅的视频中所呈现出来的。


视频的主角从“我”变成“我们”,温晓梅说这是团队的力量。“刚开始时大家都还不熟,后来在工作中大家拧成了一股绳,开始感受到了身边每个人的付出和温暖的一面,这个镜头的主角不再是我自己,而是我们这群人。”


在温晓梅看来,这正是冬奥会志愿者服务工作带来的成长,这也将帮助她更好地服务冬残奥会。温晓梅表示,冬奥会的工作经历让她对服务的领域非常熟悉,冬奥会后他们进行了相应的残疾人服务培训,这也有助于更快适应从冬奥到冬残奥的转换。“之前冬奥会上岗的时候,可能需要三四天才能完全熟悉工作内容,现在可能只需要半天,就能很快进入冬残奥的工作状态。”


冬残奥会给志愿者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受访者供图


考虑到冬残奥群体和需求的特殊性,这也给志愿者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会在他们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指引和服务,而不是盲目热情地冲上前,以免给残疾人群体带来不便和压力。”温晓梅说。 


冬残奥会期间,温晓梅将继续在交通岗位服务,让每一个需要指路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第一时间找到他们。“这么多天的冬奥工作,已经让我适应了这里的严寒天气并且有了自己的工作模式,这样在冬残奥会服务的时候,就不会成为新的问题。” 温晓梅说,有了冬奥的服务经历,冬残奥的志愿者服务工作会更加顺利。


新京报记者 王继松

编辑 王春秋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