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崔龙现场指挥、调度。  受访者供图

在4月8日举行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场馆交通经理崔龙获得“突出贡献个人”荣誉称号。

面对这份荣誉,崔龙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所做的这些工作,是团队每个业务领域和每名工作人员的缩影,所有工作人员都配得上这份荣誉。”在他看来,他只是代表大家去把这枚沉甸甸、金灿灿的“奖牌”领回来。

一直想为冬奥和延庆做点事情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高山滑雪、雪车、雪橇和钢架雪车项目的比赛在延庆赛区举行。作为土生土长的延庆人,崔龙非常骄傲,他一直希望有机会参与其中,为北京冬奥会、为家乡延庆做点事情。

2021年5月,崔龙接到单位的通知,让他到高山场馆团队报到。“我兴奋了好几天,没想到愿望真的实现了。”崔龙回忆起当时的心情仍然有些激动。

作为延庆公安分局交通支队的一名普通警员,这是崔龙第一次参与奥运会的保障工作,因为20多年在指挥交通、处理事故等方面的工作经历,加上之前有一些大型活动的保障经验,崔龙被任命为高山场馆的交通经理,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主要负责整个场馆的交通指挥调度、班车运行管理和兼顾特殊群体的交通需求等工作。

崔龙介绍,在赛事期间,根据运动员、贵宾、媒体及各领域客户群的需求,全类别班车每天运行近20个小时,而他和团队每天都要统筹班车在34个住宿点位和上百个时间节点的有效运行。根据赛事安排动态调整班车时刻表,协调班车司机在场馆的后勤保障和志愿者岗位安排。另外还需要随时协调解决特殊需求服务。如运动员携带多副雪板乘车,媒体人员携带重型设备,贵宾勤务车辆动态对接,残疾人运动员上下车等。

儿子不幸去世他选择坚守岗位

“一开始我觉得应该没问题,毕竟工作专业对口。” 在被安排负责高山场馆交通任务时,崔龙已经有了一些心理准备和做好这份工作的信心。“到团队后,我有点儿傻眼啦,冬奥会的交通保障远比想象的更加复杂。”

高山场馆面积大、海拔高、点位散,地面交通仅有一条2号路连接场馆内外,空中是缆车,但受天气影响,运行时间不确定、运力也不稳定,面对每天5000多人的交通需求,崔龙和他的团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在崔龙看来,高山场馆的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松懈,他的工作就是要确保赛事顺利、保障到位。从1月23日进入闭环开始,包括冬奥会和冬残奥期间,每天早晨6点多到场馆,平均工作时长在十几个小时以上,这是崔龙在闭环内的工作常态。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延庆赛区的交通运行时间精确到了“分钟级”。而这背后,面对运送人群规模数以万计的交通运行,“几点钟发车,几个人坐车,几分钟换乘,几条线运行,车辆、人员怎么排班,都到什么点位、停多长时间”,都是崔龙和团队经过反复跑路线、频繁搞测试制定出来的。

工作中面临的各种挑战是可以经过团队、不同部门之间协调、对接解决的。对崔龙来说,最艰难的是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那天,他18岁的儿子因为车祸离世。“我和爱人都崩溃了,隔着手机屏幕哭了一宿,自己在房间里坐了一天。”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申请隔离出闭环料理孩子后事,还是坚守岗位继续保障冬奥,成为崔龙需要考虑的。对他来说这是艰难的选择,崔龙犹豫了。在领导、同事和家人们的支持下,面对刚开始的冬奥会,崔龙经过深思熟虑后,还是选择了继续坚守,一直到冬残奥闭环隔离结束才回到家。

回忆起那段困难时期,崔龙说:“我一想起儿子和家里的一大摊子事儿,眼泪就止不住,也感觉自己一下老了好多。”

如今,再回头看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工作经历时,崔龙表示:“能有机会参与赛事的服务,在场馆一线的经历是不可复制的。”在他看来,很多事情虽然没百分之百完美,但他和团队付出了最大的心血,保障了赛事的举办,为每一个群体提供了服务。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崔龙与团队成员交流。  受访者供图

荣誉离不开团队每一个人的付出

4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崔龙作为代表参加了表彰,被授予“突出贡献个人”荣誉称号。

“能够代表高山场馆团队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心情非常激动。”在表彰大会上,延庆场馆群运行团队也被授予“突出贡献集体”的称号。“我觉得我的努力和付出都很值得,高山场馆这支运行团队确实很棒,我很荣幸。”崔龙表示。

当得知获得个人荣誉的时候,崔龙高兴的同时,也感觉有点过意不去。“这不是谦虚,我觉得高山场馆团队所有工作人员都配得上这份荣誉。我所做的这些工作,是高山团队各个业务领域和每名工作人员的一个缩影。”在崔龙看来,他只是代表大家去把这枚沉甸甸、金灿灿的“奖牌”领回来。

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到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在崔龙看来,北京冬奥精神是对整个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申办、筹办、举办过程的生动总结,是对每名冬奥人辛勤付出的最好诠释。

新京报记者 王继松
编辑 韩双明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