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刘洋)继组织学生在休闲时间放风筝之后,热爱运动的天津大学的学生们在学校封闭管理期间又想出了放松心情、挥洒汗水的新花样——“以拳会友”。4月15日,新京报记者从天津大学获悉,来自土库曼斯坦的小伙子穆罕发挥自己的“国手特长”,组建了一个“拳击”学习小队,每晚在结束一天的课程和学习后,带着对拳击运动有热情的同学们,在夜幕中的操场上训练,成为一道风景。

建交流群,线上线下教拳击技巧

穆罕练拳的照片。 天津大学供图

“因为疫情原因,我们的校园开始封闭管理,大家都在上网课,很少能有交流的机会,我就想组织大家锻炼身体,一起出出汗,也想和大家一起说说笑笑,让生活不枯燥。”穆罕是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商务专业商务汉语本科的大三学生,虽然2019年来中国时才开始学中文,但这名22岁的小伙儿现在中文已经说得很溜,“拳击小白”“吃了吗”这些本地人用的词,他都信手拈来。

穆罕在家乡时就是一位练格斗的专业选手。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受父亲影响,对格斗运动产生浓厚兴趣,6岁就走上了格斗运动员的训练之路。2017年,他在土库曼斯坦青少年综合格斗竞赛上一举夺得全国冠军,还多次在各类格斗比赛上斩获殊荣。

天津大学校团委焦老师介绍,穆罕在家乡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格斗运动员和具有专业资质的格斗教练。这次,他先是找了几个对拳击有兴趣的同学组建了“拳击交流”群,每周二四六晚上8点在操场上教大家练拳,如今三个星期过去,“拳击交流”群已经发展成为200多人的大群。“平时我就在线教大家练拳技巧,拳击对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我会根据大家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组织练拳,我们还会做快速躲避等小游戏,之前可能因疫情有些压力,但现在心情变得很好。”穆罕笑着说,而且自己还能趁机练中文,交流能力长进不少。
 
帮“小白”破解练拳误区 

晚上8点左右,穆罕的群友们便在操场上活跃起来。 天津大学供图

在家乡教拳击和现在教同学有什么不同?穆罕说,“在家教土库曼人,在中国教中国人,‘小白’都是一样的‘小白’。”一句话逗笑记者。在学习中,同学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打拳会不会受伤。他首先需要破解这一认知误区,告诉大家打拳是一种运动方式,也会教大家如何在运动中防止受伤。有五六名同学每次都按时来学,现在水平很不错,研究生、博士生甚至老师也会来切磋,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有名学生学会了之后还教别人,现场氛围很好。”

提到为什么来中国,穆罕说,他和父亲都很喜欢中国文化,早在2017年他还在上高中时,就决定来中国留学。刚到中国时,他也遇到过困窘。“How are you”是打招呼时常用的英文表达,翻译成中文就是“你好、你好吗”,于是,他遇到同学时就问,“你好吗?”没想到同学的反应却有些莫名其妙,“为什么这么问我?好像生病了才被这么问吧?”如今,他和同学见面谈话就会说“吃了吗?”“最近怎么样呀?”等更生活化的打招呼方式。

不过,中文学习没有让穆罕觉得很困难,反而还很享受学习的过程,因为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热情。周围很多朋友愿意教他中文,学校还会带大家体验各种文化,比如去甘肃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
 
被老师评价有语言天赋
 
焦老师经常和穆罕切磋拳技。 受访者供图

“这孩子和我认识快三年了,是个非常不错的小伙子,中文很流利,深藏不漏。”天津大学校团委焦老师告诉记者,他业余练习拳击好几年,2019年上半年,他和穆罕在一个拳馆相识。穆罕的俄式拳击打法在中国非常少见,好奇之下,焦老师主动与穆罕交流,才发现这名刚来中国的小伙子正在申请天津大学,可谓缘分不浅。

焦老师说,穆罕的母语是土库曼语,因为从小在俄语学校接受教育,他的俄语非常流利。2019年,他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使汉语达到了非常流利的状态,“在语言上很有天赋。”此外,他还有着很坚定的意志和品质,2020年疫情暴发后,学校实施封闭管理,穆罕每天坚持看书、锻炼和练拳击。

穆罕告诉记者,他现在的目标就是调整好心态,顺利拿下本科学位。通过这次组织学拳,他也认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新朋友。“这些新朋友来自全国各地,方言也不一样,和他们交流让我更加了解、也更加热爱中国。”穆罕说道。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