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安排6000名志愿者,持续53天城市服务,累计完成50000小时的志愿活动。近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北京冬奥组委总结表彰大会召开,昌平区志愿服务指导中心负责人赵文颖获先进个人表彰。服务于闭环外,冬奥的赛场距离赵文颖很远,可在志愿服务中,来自基层的澎湃热情又让赵文颖觉得自己距离冬奥很近。她告诉新京报记者,自己从事志愿服务指导工作的时间只有两年,先后经历了建党百年庆祝大会和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两次大型活动,这于自己而言,是幸运,也是历练。

1月15日,在昌平区城市志愿者誓师大会上,赵文颖(左四)担任总队接旗手。受访者供图

闭环外志愿者 更能感受城市的冬奥热情

赵文颖的工作地点不在闭环内,甚至距离冬奥的赛场也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她是这样介绍自己的工作的:制定工作方案、按照要求负责昌平区城市志愿者的招募,背景审查、培训、应急演练等等,后续志愿者物资发放、排班、监督,也是由昌平区志愿服务指导中心来主导负责。

这是庞大而烦琐的统筹工作,要着眼全局,也不能放过任何细节。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昌平区的城市志愿者约为6000人,而在城市志愿服务中心,赵文颖所在部门只有两个人。

赵文颖记得,冬奥前期的筹备期很长,在2021年11月份,她已经在按照北京市要求制定指引和疫情防控方案,还有准备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她告诉新京报记者,志愿者不仅仅来自昌平区,他们的年龄分布很广泛,这也让自己感受到了从老到少的冬奥热情。

她记得其中一对年逾古稀的志愿者夫妇,他们不只在今年成为昌平区的城市志愿者,也在14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参与了志愿服务,是一对“双奥志愿者”;她也提到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家四口,他们服务于户外站点,十岁的双胞胎姐妹与爸爸一起用自己对冬奥的热忱温暖了寒冬。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在昌平区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的指导下,昌平区共设5个城市志愿服务站、27个重点社区,涉及17个镇街。冬奥期间,城市志愿者通过人员引导、信息咨询、文明宣传助残养老等服务,服务群众共计20万余人次,志愿者规模和服务时长位居全市前列。

4月8日,在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赵文颖(右一)参与交流座谈。受访者供图

感谢冬奥历练 没辜负父母和领导的支持

赵文颖的家在延庆,冬奥期间,往返三个小时的公交车程,每天上班时要披星戴月,而在下班的路上,赵文颖也从未赶上过哪怕是落日时的太阳。她说自己已经对往返和奔波习以为常,“来昌平快12年了,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节奏。”

“其实我真正从事志愿服务指导工作的时间并不长,到现在只有两年。”赵文颖说,自己此前曾任职的部门与志愿服务多有协作,也因此对这个领域有一定的了解。

也就是这两年,赵文颖赶上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和冬奥会冬残奥会两项盛事。如今回顾刚刚进入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的自己,赵文颖不回避当初的自己并不成熟,“但到了冬奥期间,无论是心理上还是实际工作时,已经就不像第一次参与大型活动时那么紧张了。其间,我们的领导、同事都给予了我很多帮助。”

4月8日,赵文颖在志愿者之家接受媒体采访。受访者供图

赵文颖说,不敢想象自己的名字会出现在表彰名单中,这是她第一次获得市级的表彰。她在朋友圈转发了表彰的链接,在感谢了很多人的帮助和信任后,她写道,“还有那里的您,是不是也在为我高兴?”父亲在她进行冬奥相关筹备工作期间去世了,赵文颖希望这个表彰喜讯能够告慰已经远行的亲人。

她庆幸自己没辜负领导和家人对自己的支持、包容,这个奖项仿佛也是对于他们的一个交代,同时也激励着自己,“感谢冬奥对我的历练,给予我成长的养分。未来我也将继续投入工作,讲好昌平故事,也讲好志愿者的故事。”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唐峥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