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在图书资源大为丰富的当下,在部分欠发达地区,如何解决乡村儿童的阅读困境仍是待解的难题。

泛黄、翻烂、缺页、凑数的图书如何承载乡村孩子们的阅读梦?如何从游戏中抢出孩子们的阅读时间?调研中,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学生周康林发现,阅读问题是乡村教育最大的隐痛之一。
 
看到家乡教育资源与外界的巨大差距后,从小县城考入清华的周康林从支教做起,创立了“书海童游”乡村儿童阅读公益项目,开始了乡村教育公益之路。
 
目前,团队共招募100余名志愿者进行儿童读物导读视频录制,形成200份左右、超过2000分钟的导读视频;并已在湖南、四川、江西、安徽等地乡村小学建立9所爱心书屋;还有一部分志愿者,通过一对一的方式与乡村儿童聊故事、聊人生,成为乡村儿童的“云端伴读人”。
 
周康林和伙伴在乡村学校调研中看到的书架。受访者供图

“阅读问题是乡村教育最大隐痛之一”
 
“成长环境、成长经历与儿时阅读经验,对一生都会有长远的影响。”周康林自小在湖南省怀化市一个县城长大,对湘西这片神秘而浪漫的土地,他有着自己的观察与思考。
 
高中毕业后,周康林考到清华大学,家乡与外界在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距迎面而来。“外界儿童文学体系的完善与种类的丰富,已经完全超出县城、乡村儿童的认知范围和生活经验。”
 
“实际上,乡村很多孩子对阅读的热情是非常高的。”周康林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西渡镇元培小学支教时发现,这里的孩子们有一套特有的话语体系。“山川、河流、村庄、炊烟、落日、虫鸣,都融入了他们的表达与叙事之中,让我觉得惊喜。”
 
他意识到,阅读问题是乡村教育最大的隐痛之一。“在我国中西部的欠发达地区,尽管近年来国家的帮扶显著提升了学校硬件水平,但遗憾的是,这些学校的软件和教学资源仍待提高。”
 
2020年暑假,他和伙伴们在江西吉安的一个乡村小学调研发现,当地阅览室书架上的图书泛黄了、翻烂了、缺页了,甚至还有类似于《农业机械技术》这样的农学书凑数。除了图书的匮乏,书籍管理、阅读教育更是跟不上。“难以想象。”
 
周康林觉得,很多问题有必要在儿童阶段和孩子们一起去探讨,比如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好的意志品格,什么是好的价值观,什么是积极的人生方向……“其实,语文教育承担了很大一部分价值观养成的功能,但是,在一些学校,语文教育更多偏向应试,忽略了对上述问题的讨论。”
 
他还非常痛心地看到,由于缺乏家长监管,孩子们(尤其是留守儿童)沉迷于手机游戏无法自拔;乡村小学和乡村老师出于教学压力,忽视了阅读环节……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发布的《乡村儿童阅读报告》显示,中西部贫困地区儿童的课外阅读资源整体匮乏,高达74%的受访乡村儿童一年阅读的课外读物不足10本,更有超过36%的儿童一年只读了不到3本书;超过71%的乡村家庭藏书不足10本,一本课外读物都没有的乡村儿童占比接近20%。
 
周康林开始把乡村教育的发展放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宏大叙事背景之下思考。在他看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乡村空心化、“乡村凋敝”的问题浮出水面,价值观从“唯有读书高”向“读书无用论”转变,加上城市对教育资源的强吸引力,乡村教育的发展慢慢脱节、滞后,乡村教育的信念也在动摇、瓦解。
 
“这个过程中,阅读就是被遗失的一个环节。”周康林说道。
 

团队成员录制的《窗边的小豆豆》视频PPT。受访者供图


“从游戏和视频中抢出阅读时间”
 
面对如此庞杂的问题,一个人、一个组织能做些什么?
 
阅读作为比语文涵义更广泛的概念,也可以承担价值观养成的功能。周康林意识到,不能忽视县城、乡村儿童的阅读诉求和呼声。
 
他决定从阅读入手。2020年8月,“书海童游”乡村儿童阅读公益项目正式诞生。
 
他和团队成员招募了100余名志愿者,开始录制儿童读物导读视频。志愿者在视频中对书籍进行介绍,点燃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同时,他们在导读视频中分主题引入了开放式问题,引发他们思考书籍内容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在《小王子》视频中,我们与孩子们探讨爱与成长;在《海底两万里》视频中,我们与孩子们探讨科学与勇气;在《夏洛的网》视频中,我们与孩子们探讨友情与真诚……”周康林说。
 
以教育部推荐书单为蓝本,很快,导读视频达到200份左右,总时长超过2000分钟,支持在线观看。团队将视频导读课程给到学校,语文老师会播放给孩子们看,再带着孩子们讨论。“我们希望导读视频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能够融入当地的教育教学体系,服务乡村教师去推动阅读教育。”
 
“我们希望,从游戏和视频中抢出孩子们的阅读时间。”为此,团队计划开发阅读卡片和阅读盒子,让阅读的形式更加丰富。在周康林的构想中,孩子们打开阅读盒子,可以按照里面的步骤进行阅读游戏,首先可以拿到角色卡片,每个孩子都可以代入书中的不同角色,然后可以按照书中的情景和盒子里提供的线索、问题,让孩子们完成整个阅读过程。
 
“现在已经有了初代产品,还在打磨和完善。”周康林希望,把它打造成以动手实践、开放思考、生动有趣为导向的阅读课程,通过游戏的环节,让孩子们完成“探索式阅读”。
 
同时,周康林和团队还联合了一些企业和组织,进行资源的匹配,捐赠给乡村学校。书可能会放到学校班级图书角,也可能放到学校图书室,并为之取名“爱心书屋”。 他们广泛募集社会资源,目前已经在湖南怀化、四川广元、江西吉安、安徽六安等地的9所乡村小学建立了爱心书屋,捐赠近20000册书籍。“希望依托爱心书屋打造乡村孩子们的兴趣空间,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提供自由天地。”
 
接下来,团队将目光和工作重点放在了乡村教师群体身上。他们计划,提供阅读教育课程包,减轻乡村教师负担。
 
“阅读包会包含一套阅读课程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方案,包含教案、讲义、 PPT、其他课程资料等。老师拿到之后,可以直接上课,也可以依照我们提供的基础框架,根据学校特色和孩子的接受程度,做更加灵活自主的设计。”周康林告诉新京报记者,作为学生团体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团队希望把框架搭好,将自身优势和资源更广泛地播撒出去。
 
此外,周康林还计划,成立一个乡村教师委员会,让更多的乡村老师直接参与到团队的工作中,为团队工作提供反馈和建议。
 
孩子们拿到书的喜悦神情。受访者供图


一对一的“云端伴读”
 
在周康林团队服务乡村阅读的众多工作中,还有一项是对乡村孩子的“云端陪伴”。
 
在导读视频下发后,团队收到了来自乡村孩子们的反馈。有些孩子讲述自己的读书感受,并录下了视频。“从这些读后感中,能看到孩子们很多鲜活的想法,也能体察到他们在成长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或者疑惑。”
 
周康林想,做公益不仅仅是单向的输出,更需要互动和反馈。他们决定,一对一联系这些孩子,更加深入地倾听他们的内心。
 
虽然相隔甚远,但志愿者们尝试着使用线上工具,用一对一沟通的方式,和孩子们分享阅读感受和人生故事。每一期会招募一二十户乡村家庭,由志愿者来对接服务,沟通将持续一至两个星期,针对一户家庭、一个孩子,更加细致地体察他们的内心想法。
 
疫情期间,团队招募到的家庭中,一个孩子父母前往抗疫一线,深入乡镇承担防疫工作,这个孩子没人陪伴。团队志愿者们通过线上交流的方式,陪伴他度过了整个暑假。
 
在一对一沟通的过程中,周康林有了更多体会。“其实孩子们的想法远比我们所认为的更加成熟,他们能够想到的角度也往往能够带给我们启发。”
 
“谈到《小王子》这本书的时候,很多孩子提出,书里面描绘的这个星球有没有可能是地球的未来?在很久之后,地球会不会也变得像小王子的星球一样孤独?……”周康林非常惊喜。“他们的想象和话语充满童真,但也颇有哲学意义。”
 
这样的“云陪伴”,内容远远不止于书籍和阅读,志愿者们还为乡村孩子们开启了对外面世界的想象与向往。
 
“我想看看清华大学是什么样子的!”在一对一交流的过程中,一位小学生向志愿者提出请求。志愿者拿上手机,打开摄像头,带着屏幕另一端的小学生“云游清华”。食堂、体育场和图书馆……志愿者向这位小学生展示了清华的标志性建筑和大学生们的生活状态,“满足了孩子好奇心的同时,也在他心中种下了看看外面的世界、期待接受高等教育的种子。”
 
记者 冯琪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