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月26日起,北京市海淀区等开始人员核酸检测工作。海淀区晨月园社区党委书记李楠的工作时间也变成了“朝五晚九”——早上5点,李楠就要前往社区工作,一直到晚上9点,整个社区的核酸检测工作结束,她一天的工作才算接近尾声。


“居民们都很配合,赞扬的声音多。这几天是辛苦了些,但是有他们的支持认可,就行了。”李楠说。


4月28日晚上9点,李楠(左一)核查核酸采样结果。新京报记者 景如月 摄


早上5点半“上岗”,核酸采样细节逐一叮嘱


4月28日,按照北京市此轮核酸检测的安排,海淀区开始了第二次核酸采样工作。早上5点半,李楠已经在工作了。


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协助采样的医务人员在居委会的办公室,一边吃早饭,一边开会。居委会要布置一天的工作,并做一个简短的培训:摆台怎么摆、扫身份证怎么扫、防护服怎么穿、医生坐哪儿、隔离带怎么设、2米线怎么贴……这些李楠都要强调一遍。


晨月园社区有6000多人需要进行核酸检测。社区共8栋楼,为了最大限度方便居民,减少排队引发人员聚集,每栋楼的楼下都设置了核酸检测点位。


上午是李楠最忙的时间,每个检测点采集完一袋核酸样本,都要她贴上“封箱码”。样本每隔一小时送一次检,都需要她签字。另外,如果有检测点出现了“小状况”,李楠也要马上前去处理解决。


“我们有个检测点,APP出现了问题,我们是10:1混检,软件在扫完第10个人时会提示‘封管’,但这个点位的APP扫了一个人就封管了。”李楠所在的海淀区曙光街道曾组织17个社区的干部参加核酸检测点的工作,她也因此积累了相关工作经验,面对检测点出现的问题,她指导扫码人员再开一个新管,APP就恢复了正常。


中午12点,李楠再次回到居委会办公室。此时,医务人员已经脱掉了防护服,正抓紧时间吃午饭。李楠把分好盒的水果发给大家,不忘叮嘱:“多吃点儿,吃完抓紧休息会儿。”


为行动不便居民入户采样,大数据信息核实一个不落


刚吃完午饭,来取样本的车就到了。李楠喝了一口水,匆匆出门,她需要核对这批送走的核酸样本的人数、管数。“1924管,没问题。您下午2点再来一次吧。”李楠和司机约定,一小时后再来收一次管。


这间隔的一小时里,李楠和医务人员要完成的是整个社区有困难居民的入户核酸采集工作。


在5号楼的一户居民家,李楠敲了一分钟的门,“给叔叔上门做核酸,您戴好口罩,叔叔也戴好口罩。”门的那边,有一位刚动完手术卧病在床的居民。根据前期摸排,社区居委会了解到4户行动困难人员,其中包括盲人家庭、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家庭等。


除了入户采样、送“封箱码”,李楠还要处理上级部门发来的“大数据信息”——对于去过京内中高风险地区和从京外中高风险地区返京的人员,她和同事要逐一打电话核实,确保有风险的人群落实好居家隔离措施。


晚上9点,持续了一天的核酸采样工作终于结束,但这并不意味着李楠可以休息了,她还要和居委会的同事开会总结一天的工作。“居民们都很配合,赞扬的声音多。这几天是辛苦了些,但是有他们的支持认可,就行了。”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