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朝阳区远洋天地小区核酸检测点,市民排队做核酸检测。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近日,北京突发多起本土疫情,防控形势紧迫。为有效阻断疫情传播,北京多个区域相继开始多轮核酸检测,部分区域也进入了封控、管控状态。而作为本轮北京疫情防控“重中之重”的朝阳区已于4月25日起,开始了常态化核酸检测。

实际上,除北京之外,4月以来,多个地区已开展全市或部分区域的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4月13日起,辽宁省沈阳市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设1801个常态化核酸检测采样点。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部分区域开展常态化核酸筛查,4月18日起无72小时核酸证明无法进入公共场所。4月26日,上海市公布首批534个常态化核酸采样点。4月28日起,浙江省杭州市全市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无48小时核酸证明无法进入公共场所,全市将布设10000个免费核酸采样点。安徽省芜湖市,在4月27日完成首次常态化核酸检测后,每5日1次核酸。

常态化核酸检测利于感染者早发现,早处置,减少场所放大的可能,对防止疫情扩散极为重要。这些地方选择将常态化核酸检测纳入疫情防控措施当中,以便第一时间发现疫情,切断病毒传播链。

本轮疫情以奥密克戎变异株为主,为应对其传播速度快、隐蔽性强的特性,不时需要大范围全员核酸检测,紧急情况下,一些地方甚至需要一天之内出检测结果。

对一个小区,尤其是大型社区来说,一次核酸检测的人数可能就达数万人甚至更多,这不仅让防疫人员面临巨大压力,市民排队等候采样也非常辛苦,甚至还可能面临交叉感染的风险。因此,大范围全员核酸检测,并不是一件简单事情。

4月27日,朝阳区临时管控区核酸检测现场。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摄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十分重要,且是必要的。

在常态化核酸检测要求下,设立更多便民采样点与流动采样点,包括在人口密集的大型商超、交通场站、居民区等地布局采样点,不仅方便居民进行核酸检测,也能有效避免集中检测的人群聚集,减少市民因排队造成对工作和生活的时间挤占。

而且,相比于集中进行核酸检测,这种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机动性更强,也更灵活。在坚持“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下,这也有利于“多点织密防控网”,不给疫情反复留“缝隙”。

当然,常态化核酸检测也对相关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为了满足这种基于便利化、可及性的常态化核酸检测需求,就需要大量增加采样点、需要更多采样人员以及相关设备等。这其实也是对基层的组织、管理与保障能力,提出了考验。

以北京为例,目前市内各处均设有核酸采样点,甚至人员较为密集的地铁口附近也已设点。而杭州也已宣布将设立不少于1万个采样点;上海则于日前启动了一批流动式新能源智能防疫车,并开始推行“15分钟核酸服务圈”……这些,都是因应疫情新形势及时推进的防疫新措施。

说到底,在疫情形势严峻的当下,无论是加快布局采样点,还是积极推进常态化核酸检测,目的都是要在第一时间发现感染源、第一时间切断感染链,都是为早日实现社会面清零所作的努力。在此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旁观者。只有携手行动起来,方能尽快度过疫情。

撰稿/燕川(媒体人)
编辑/何睿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