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名单公布,由北京市推选的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警务支援支队视频警务中队中队长张旗获此荣誉。

 

今年40岁的张旗是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他打造副中心智慧警务样板,服务城市管理16.4万余次,形成全国推广的“通州经验”。他研发20余个防疫模型,在全国多地得到应用,为阻断疫情链条、助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北京冬奥会上,张旗担任开幕式国旗传旗手,并作为火炬手参与冬奥火炬传递。

 

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这位首都公安科技信息化建设领军人物表示,他认为这是给所有首都青年民警的荣誉,激励大家在工作岗位上取得更多成绩。


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警务支援支队视频警务中队中队长张旗。受访者供图


用信息化手段在繁杂信息中寻找线索

 

新京报:你是如何成为一名科技警察的?

 

张旗:我小时候看《便衣警察》,就对英勇的人民警察产生向往。2003年,我以超出重点线110分的成绩报考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选择了我最感兴趣的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

 

从穿着警服的“理工男”成长为警务科技战警,我经历了警务科技从弱到强、从支撑到引领的发展历程。

 

新京报:你们是如何运用智能化手段助力破案的?得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张旗:我们所做的就是用科技信息化手段与犯罪分子较量、与破案时间赛跑,在繁杂的信息中寻找线索。

 

2014年是警务科技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通州分局决定启动社区警务工作站科技信息化建设工作。我带领队员每天驱车数百公里,穿梭于大街小巷、村庄社区,快速了解社区警务站的日常工作并总结出了科技信息化需求。我们将一代代公安民警总结的宝贵经验固化成一个个数据模型,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152个社区警务站的科技信息化建设任务,为全局警务科技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2019年,通州分局创新组建了警务智能化应用队伍。原来,我们是警务科技的建设者,此时,进入科技警察全面参与实战的新阶段。我们这支队伍都是“理工男”,想把抽象的、繁杂的经验和做法标准化出来。我们提炼同类案件应用性最强的技巧,打造了涵盖42类实战战法的矩阵体系,打个比方,就好比民警在侦查过程中拿到了破案的公式。

 

我创新了10余类案件信息化模型,实现类案的预测和规模化打击。

 

新京报:请举个例子。

 

张旗:2019年1月,通州区接连发生了数起电缆线被盗案件,由于案件复杂,辖区派出所向我们请求支援。三天三夜的时间里,派出所民警在寒风中蹲守,我们在后方紧盯电脑屏幕,快速分析嫌疑人作案动态,嫌疑人采用凌晨作案并连夜销赃的方式,整个作案过程不超过5个小时。在我们的努力下,蹲守民警根据我们提供的线索,最终成功实施抓捕。


张旗和徒弟魏建力在检查设备。受访者供图

 

成立“青耕科技防疫青年突击队”

 

新京报:此次疫情期间,你们是如何利用信息化助力防疫的?

 

张旗:2020年疫情防控战打响后,我在除夕夜就提交了“请战书”,以《山海经》中“可以御疫”的青耕鸟为名,号召组建“青耕科技防疫青年突击队”。

 

我们像医护人员一样和新冠病毒赛跑、与时间赛跑,抢占每一个时间节点,短短几天就建立完成20多个数据防疫模型,并马上应用到一线,有效提高了疫情防控能力。

 

疫情期间,我每天休息不足五个小时,多次深入防控高危一线上百次,长时间的工作也对视力造成了损伤。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我带领突击队首创“警企复产联查”机制,助力环球影城、城市绿心、广渠路东延等副中心重点工程复工。

 

新京报:你如何发挥“传帮带”作用,帮助更多青年民警?

 

张旗:我的徒弟魏建力是我从街道上选拔的,他思维活跃,也很努力,获评了“全国最美基层民警”。

 

我愿意把积累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分享给这些年轻人,还给他们定了目标,希望能考取高级工程师和名牌大学研究生。我带的徒弟中,3人考取高级工程师,7人获得三等功以上奖励,这都是让我比较自豪的事。

 

新京报:此次获得荣誉你有何感受?

 

张旗:我认为这是给所有首都青年民警的荣誉。我们一直是“5+2”、白加黑的工作节奏,包括现在抗疫阶段,青年民警也是冲在一线。这个荣誉也激励我们,在工作岗位上取得更多成绩。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