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间,在北京与河北保定市阜平县的村小之间奔波,北京退休老师孙锡霞却说,自己做的“微不足道”。
 
刚过去不久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44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以纯净、空灵的天籁之音,用希腊语完美演绎了“奥林匹克颂”,也让这个来自河北阜平的马兰花合唱团深深印刻在了很多人的脑海中。
 
2月4日晚,在屏幕前看到冬奥会开幕式上的这一幕,首师大附属小学退休教师孙锡霞的心底泛起一阵阵暖意和自豪。这些孩子中,有30个来自于她支教的学校——阜平八一学校。“开幕式的时候还有些紧张,闭幕式的时候自信多了。”孩子们的点滴变化,孙锡霞都看在了眼里。
 
作为教育部“老校长下乡”工作首批试点城市,北京自2016年9月正式启动“老校长下乡”支教活动,六年来共有三批、42名老校长、老教师奔波在密云、延庆以及河北阜平、承德等地的乡村中小学。孙锡霞即是首批参与“老校长下乡”的支教老师。
 
从2016年至今,“孙锡霞们”通过听课、评课、上示范课开展教研活动,为学校带去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优质课程及丰富资源,也让更多的乡村课堂有了变化。

2018年,孙锡霞在阜平八一学校上示范课。受访者供图

回到父亲当年奋斗过的地方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位于北京的西南方向,距离约300公里。从北京乘坐大巴,一路高速,大约四小时能够到达。
 
2016年,孙锡霞即将展开的退休生活因为支教按下了延迟键。“我对地理没什么概念,当时只知道要去河北支教,不知道具体在哪儿。”
 
得知支教的地方在保定时,孙锡霞心里格外激动。她的父亲1938年入党参加革命,曾在河北保定、沧州一带浴血奋战,后来因为负伤回了北京。“一想到能回到我父亲当年奋斗过的地方,我心里就有一种特别的感觉,特别想去。”
 
重走父辈路的情结和教书育人理想让孙锡霞克服了支教路上的诸多困难。
 
首要的拦路虎的是交通问题。孙锡霞不会开车,“我本来打算先坐火车到保定,然后再从保定坐公共汽车到阜平。”但这条线路需要多次换乘不同的交通方式、时间也更久,而且还要学校专门派车来接。“我是去支教的,不想给学校添麻烦”,最终,孙锡霞决定乘坐直达大巴车。
 
于是,从2016年10月开始至今,只要疫情防控形势允许,孙锡霞每个月都会到一早赶到木樨园长途汽车站或六里桥长途汽车站,乘坐四个小时的长途车前往阜平县城,再辗转半个小时到达八一学校,“最快的时候,到学校也得下午1点半了。”
 
偶尔也有意外。有一次赶上了雾霾天气,“早上从北京出发的时候想着或许走着走着雾霾就散了,没想到,到了河北雾霾更严重了。高速也封了,司机只能走辅路,一直到下午五六点钟才到阜平县城。”孙锡霞回忆,还有一次她本来想坐下午的车到阜平,没想到车晚点,只能又买了火车票到保定再转车到阜平,到学校都已经快晚上10点了。
 
路途遥远、条件艰苦,对于不少年轻人而言尚且难以适应,孙锡霞却乐在其中,“我很喜欢支教,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

2018年6月1日,孙锡霞和阜平八一学校的孩子们一起过六一儿童节。受访者供图

“亲自上阵”上示范课
 
退休前,孙锡霞是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数学老师,曾长期担任教学主任一职,也是北京市骨干教师。“到了革命老区的学校,就一定要真心实意地走进课堂,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老师的成长提供支持,让课堂有变化、让老区的孩子真受益。”
 
带着这样的初心,孙锡霞认真观察着八一学校的情况,“硬件比我想象的要好,学校是楼房,教室里配有白板,老师们都有电脑,比很多村小条件要好,学生人数也很多。”
 
但跟很多乡村小学一样,八一学校的“软件”亟待提高:教师资源较为匮乏,部分教师能力不足,“课堂上老师更多的是教授知识、学生循规蹈矩地听。但我们希望的是,学生能有更多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万事开头难。支教老师要怎么干?孙锡霞决定把课堂教学当做突破口,而课堂教学的改变先从改变教师观念开始,听课、评课、上示范课成了她支教生活中最主要的内容。
 
孙锡霞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她也把这一理念传递给了当地的教师。
 
“老师不是教授知识,而是要跟学生一起学习。”孙锡霞回忆,学校有位老师听了自己的话,把课堂上的“你”“你们”换成了“我”“我们”,一字之差,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定位就变了,“鼓励老师们改变,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喜欢上课。只有学生喜欢课堂,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才能提升教学质量。”
 
有时,孙锡霞也会“亲自上阵”,上示范课。“我印象很深的是上复习课。一般老师们会认为复习课还能怎么上呢?顶多是让学生多练习几道题。”孙锡霞用一整节课讲了一道题,通过这一道题串联起了众多的知识点。
 
“不只是学生被吸引住了,我们这些听课的老师也被吸引住了。”八一学校数学老师陈瑶说,每次孙锡霞上示范课,很多老师都会来听,有时候教室后面都坐不下,“她讲过一次简便算法。我也讲过这节课,但更多的时候是我说学生听。孙老师的课完全不一样,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讨论,然后学生们就能很好地沉浸在课堂里,自己探讨、自己总结,比我们上课的效果要好很多。”

2020年9月,孙锡霞在阜平八一学校上数学课。受访者供图

“手把手”带乡村教师
 
“孙老师是个很温柔的人,说话轻声细语的,也没有架子,对我们很随和。”
 
“不管多晚去问她问题,都会跟我很耐心地讲。”
 
“就像我们的长辈一样。” 
 
“我们微信上问问题,她也会给我们发很长的语音解释。”
 
……
 
因为疫情,孙锡霞已有小半年时间没有去过八一学校,但线上的思考与交流依然频繁。对于阜平八一学校的师生而言,远道而来的孙锡霞是实打实的“自己人”。
 
“听说孙老师要听我的课,我特别紧张,也比平时花了更多的心思去准备课件。”陈瑶至今记得第一次被孙锡霞听评课的场景,“那会儿我刚当老师没多久,接的是五年级,讲分数这一课。刚开始讲课还会不自主地去看孙老师。”
 
什么是分数,什么是真分数、假分数,单位1是什么意思……学生们刚刚认识分数,陈瑶就用一个圆形来教,“一个圆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所有的知识点都是用这个圆形串起来。”
 
让陈瑶印象深刻的是,课后评课时,孙锡霞告诉陈瑶,单位1有很多种解释,不要局限于一个图形里面,“她就给我举例子,一个物体可以是单位1,20个苹果也可以作为一个单位1。老师的思路打开了,学生才可以打开。”
 
从备课思路到课件制作,从知识点的处理到讲课应该注意的小细节,孙锡霞倾囊相授。“去年孙老师又来听我的课,说我的课堂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也进步了不少。”陈瑶很开心,能有经验丰富的前辈手把手带自己。

2021年5月,孙锡霞在阜平八一学校听课。受访者供图

不只是数学,其他科目的老师也有收获与成长。
 
语文老师孟雨从2019年开始进校任教。“我那会儿讲课的逻辑性不太好。”有时候,孟雨甚至觉得能完整地讲一节课已是不易。
 
“孙老师评课的时候就说我对教参的把握不够准确,语言也不够优美,让我每次上课前一定要认真看教参。”孟雨回忆,孙锡霞虽是个数学老师,对语文也很有见地,从课文内容到课标再到教参,都能紧密地联系起来,“她还找了很多教学设计给我参考,每次给我指导都特别详细。”
 
而今,孟雨的课堂也有了很大变化。“每次上课,我都会很认真地去研读教参,上课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去按照孙老师说的去做,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做一个支架就好。现在学生们上课很活泼。”
 
“我愿意继续参加”
 
不只是给老师提供指导,孙锡霞想留下的更多。
 
对于很多北京中小学教师而言,期末质量分析会已是每个寒假开始前的“规定动作”。通过质量分析,老师们不仅可以窥见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方式、知识掌握程度,还会反思在教学中的得与失。
 
孙锡霞将自己在首师附小做的质量分析带到了八一学校,“之前八一学校学也有质量分析,但老师们最多会说‘我们班考得不好’或者排名怎么样。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个老师说自己班这次平均成绩比较低,有两个学生只考了40分,但是老师为了这40分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
 
“质量分析不是评价的结束,而是反哺课堂教学的开始。”孙锡霞结合八一学校的班级特点,重新设计了质量分析的量表,从每一个班到每一个年级,再到各个学科,大大小小的量表形成了系统的评价体系,让质量分析有了落点。
 
“比如这个班,这道数学题如果都对了,应该得分200分,但实际只有50分,得分率只有25%、失分率有75%。”孙锡霞说,这就要分析为什么很多学生做错,去找共性问题,可能代表着这道数学题背后的知识点很多学生没有掌握、老师没有讲明白。
 
在孙锡霞看来,所有质量分析的结果都要在课堂上找答案。得分率高的,老师可以分享自己如何讲解知识点;得分率低的,要承认差距,反思自己讲解中存在的问题,学习其他老师的方法。最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之外,回忆起在八一学校经历的点点滴滴,孙锡霞说,“其实我自己也在变化,也在成长。”
 
有个细节让她印象深刻。2016年10月底,她第一次去阜平,八一学校还没有免费午餐。“十月份的时候,山区已经很冷了,中午孩子们就在学校门口花1块钱买一个小饼或者买一份炒米饭吃,有的孩子冻得流鼻涕。”一个月后,孙锡霞再次来到这里时,得益于国家推行的“免费午餐”,学生们已经可以坐在食堂里吃上热乎乎的饭了。
 
看到这些变化,孙锡霞忍不住掉了眼泪。“一个孩子每天四块钱,全县有多少孩子?全省、全国有多少孩子?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是一句空话,作为老师真的要教育孩子们爱党爱国。”
 
2019年10月底,原定第一期“老校长下乡”为期三年的时间结束。在征求是否愿意继续参加支教活动时,几乎每一个“孙锡霞”都毫不犹豫地说出了“我愿意”。
 
2021年6月,北京教育系统启动了第三批老校长下乡工作。六年来,越来越多的优秀退休校长和特级教师参与到“老校长下乡”活动中来,惠及广大乡村学校师生。
 
如今,“孙锡霞们”依然奔波在支教路上。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