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张璐)团体标准《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导则》(以下简称《导则》)近日发布,推荐了涉及衣、食、住、行、用、办公、数字金融等7大类别的40项绿色低碳行为,为衡量消费领域的碳减排量贡献一把“标尺”。

 

碳普惠制是为市民和小微企业的节能减碳行为赋予价值而建立的激励机制。探索碳普惠多元化运作模式,是激发公众参与绿色生活的热情、破解我国消费端碳减排难题的重要路径。此前,地方碳普惠面临减排场景不清晰等问题。此次《导则》明确了40项绿色低碳行为,包括用植物基肉类替代传统肉类食用、生活中使用节水龙头、实体店购买饮品时用自带杯、共享办公空间等。

 

《导则》由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大学等单位共同编制。据编制人之一、绿普惠碳中和促进中心理事长陶岚介绍,由居民生活和食品生产等工业过程引发的消费端碳排放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53%,其中居民生活的碳排放约占30%。消费端碳排放分散,取决于公众消费意愿和行为的选择,仍有一些难题亟待突破。

 

她表示,《导则》将为地方碳普惠面临的减排标准不统一、减排量计算不科学等问题提供指导和启发,为未来建立全国碳普惠自愿碳减排市场奠定参考标准。“《导则》首先界定了哪些行为是减排行为,下一步,我们还将编制相关《细则》,对碳减排行为进行评估测算并形成标准,助力全社会减污降碳。”

 

陶岚举例说,未来,餐饮企业推出小份菜、提供环保餐盒和居民刷卡乘坐公交等行为,都将根据标准纳入减排行为、计算出减排量并被记录形成减排账本。企业和个人都可以从低碳行为中获得绿色积分和相应奖励。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