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把前往集中隔离点的居民送上车,孙文娟也没能休息,接下来还要集中精力做好其他封控工作。孙文娟,是顺义区空港街道嘉园社区党支部书记。5月9日上午8时,嘉园社区会展誉景小区进入封闭管控状态,社区和街道干部十个人,就住在了物业临时腾出来的一间办公室,沙发和简易椅子当床,忙起来几乎也没有时间睡觉。

 

没时间洗脸刷牙

 

会展誉景小区地处首都机场周边,临近北京农商银行数据中心,因有确诊病例出现,其中有的楼被划定为封控区,其他区域为管控区。5月11日,由于此前转移重点人员,在隔离点检测出阳性,封控的第四天,封控区的居民按要求转移至隔离点。

 

“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需要克服的难题,转运的居民有12位老人,还有幼儿,最小的只有两个月大,去集中隔离点,有孩子的家长要带的东西更多。我们尽最大能力争取,协调酒店为带孩子的居民提供尽可能大的房间。”孙文娟说。

 

在有限的条件内,争取最大程度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在会展誉景小区,居住的有一部分外籍人员、少数民族等,有特殊就餐需求的居民,社区特别统计出相关信息,对接给隔离酒店,为他们安排符合他们饮食习惯的餐食。

 

转运居民的工作量巨大且琐碎,孙文娟和同事们前一天晚上直接干到了凌晨一点半。“前三天几乎没时间洗脸刷牙,七个女同事也不例外,还好大家都穿着防护服,只能看到两只眼睛。”每天晚上孙文娟会组织工作人员,一起复盘当天的工作,“大家看着彼此的样子也会忍不住互相笑一笑。”5月12日,封控区居民陆续转运集中隔离后,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能稍微喘口气,有的抽空让家里人来送些生活用品。


每天晚上居委会成员会复盘一天的工作,时间基本都在夜里12点以后。受访者供图

 

核酸检测时间协商决定

 

“小区也是第一次封控,最初,有的居民在情绪上有波动。”姜超是会展誉景小区的老住户,从开盘就住进来了,到今年已经将近十个年头。去年,他在居民们的投票选举下成为业委会主任。小区封控的第一天,姜超发现仅凭居委会、物业,甚至加上第三方人员的力量,也不能够完全满足居民的需求。

 

姜超成为社区里的第一个志愿者,他还组织居民申请志愿者。“鼓励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年轻人来做志愿者,从社区层面上来落实防疫政策的对策,让居民踏下心来。”姜超说。


志愿者协助医护工作者进行核酸检测。受访者供图

 

“今天,一方面封控区居民被集中转移至隔离点,另一方面社区安装上硬质围挡,提级管控,有的居民也会产生新的顾虑。”为此,姜超会找居委会和物业谈,“在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让大家心安下来。让居民产生信任,即便是在未来的封控时间,社区也能够把大家的生活打理好。”

 

其实在缓解居民情绪中,居委会联合各方力量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姜超告诉记者,最初封控的时候,医护人员人手不足,核酸检测点位少,并且集中,居民们要排长队做核酸,后来,通过收集居民建议进行了改进,现在每栋楼下都有核酸检测点,而且核酸检测的时间,还是本栋楼居民和医护人员协商决定。“分楼设点,分层设点,给不方便的人提供上门服务,如此一来,居民排队做核酸的情绪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安抚。”

 

40分钟反馈关键流调信息

 

嘉园社区是由会展誉景、名都园、嘉浩别墅三个小区组成,其中会展誉景有部分高层和别墅,共有1189个住户,现居住在小区的有1538人,在小区外围,还有83个商户。目前,除了保障居民生活用品的商户对内开放,其他商户已经及时配合关闭。

 

几乎是刻在孙文娟骨子里的,不需要数据表,回答起来不假思索,在封控前后,这本无形的台账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在区、街道层面,孙文娟还担任着基层流调员的角色,为流调部门提供社区信息及平面图,配合上级细致反馈流调信息。5月11日,孙文娟接到了流调电话,有重点人员曾到访过小区外围的餐馆就餐,拿到具体地点和时间,孙文娟第一时间在商户群里发布消息,联系到商家,抽调了店里的监控和健康宝到访信息,从接到电话到反馈上去信息,全程只花了40分钟。

 

虽然早就有预案准备,但是面对第一次封控的情况,社区工作人员显然是不够用了。“居民有事第一时间打的就是社区电话。”孙文娟告诉记者,封控的前两天,每个社区工作者几乎都在不停地接打电话,嘴里不停地说,打一个电话平均就要三五分钟,“要安抚社区居民,让他们放下心来。”

 

社区老幼均设精细台账

 

今年是孙文娟在嘉园社区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她告诉记者,出现疫情后的两年多,社区工作变得更加细化科学。

 

经过前期的摸排,到2021年底时,孙文娟和工作人员就对社区,有了更加清晰的底账,原来粗略划分的老幼病残孕,得到更加细致的分类,儿童的年龄段细分为0-3岁、3-6岁等,将老人的年龄划分为60-70岁、70-80岁和80岁以上,同时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群体纳入到重点人群名单。“如此可以让社区的工作更精准地服务到每个居民。”

 

有位孕妇居民临近预产期,居委会格外关注她的情况,提前做好了转运方案,实现点对点就医服务。有的老人不会用手机从网上下单买菜,社区工作者还会教老人网上买菜,或者提供点对点购买物资服务。这些是居民关心的事,也是孙文娟要解决的事。

 

在做好衣食住行硬件保障的基础上,居委会和物业还会和业委会碰头,了解每天居民产生的新需求,对有困惑的居民进行安抚,“给居民讲清楚,我们能够提供的服务,他们也能最大程度放下心来。”孙文娟说。

 

虽然不是学社工专业的,但孙文娟多年的社区工作经验,让她具备了一个社区书记该具备的全要素。封控在小区,回不了家,孙文娟得到了家里人的支持,家人帮忙带两个孩子,让她得以全身心投入到社区工作中。

 

封控后的暖心事


封控工作捋顺了,许多居民也静了下来,最初的担心顾虑,也变成了现在暖心与互助。

 

记者了解到,12日当天会展誉景小区在核酸检测时,给居民同步发放了抗原检测盒,居民需要在封控的第五、六天里,自行在家进行检测。不过,在12号楼独居的一位老人,今年63岁,眼睛不太好,看不清使用说明书,拿到抗原检测盒后犯了难。得知老人不会使用后,社区热心居民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上门向老人解释了使用方法。

 

“最近这几天温度时高时低,下过雨的夜里,确实还有点冷。”姜超说,有小孩看到保安人员,晚上还在楼下执勤,特意给他们送去了吃的,还有业主给他们送了一床被子用于保暖。

 

“疫情不是第一年,其实现在大家心里并没有最初那么恐慌了。”姜超作为业主代表,明白居民对封控最大的顾虑,除了生活物资保障问题,就是担心被感染,“在业主群里,不管是工作人员还是志愿者,会时不时分享一些防疫知识,这些也给大家带来一些防疫信心,看到小区里的暖心事,大家也都慢下来了,静下来了。”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编辑 唐峥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