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芳星园三区临时封控,只进不出。 作者供图。

今天的北京依然有些凉,前段时间的“夏天体验卡”似乎宣告使用结束。这是我们小区实行管控的第14天,外面阳光灿烂、天空湛蓝,不远处的电线杆上,两只鸟儿埋头梳理着自己的羽毛。

“芳星园三区封了,所有人只进不出”,五一前两天的一个下午,我正在单位编辑着封控日记,突然接到小区被封的消息。想到我那嗷嗷待哺的小猫,我立马买了两兜菜回了小区。

准确来说,我们小区分了封控区、管控区与防范区,我属于风险指数不那么高的防范区。不过,出于安全考虑,我还是“喜提”居家办公。而这,也是两年多以来,疫情第一次离我这么近。

居家办公的日子,一天不再被通勤分为很多段,我也开始了一边逗猫一边跟记者沟通文章思路的生活。

这段日子里,每天报完选题,我都会和领导沟通封控日记系列稿件的进展。是的,这是我近期最主要的工作——通过记者的口吻,将疫情下北京的真实生活展现给读者。我每日都会与记者聊他们的管控生活,大家也在分享选题的过程中互相宽慰。

有人跟我讲述自己在社区做志愿者的经历,有不被理解的委屈,也有被居民感谢时的幸福,每次变身“大白”以后,肩上便有了更多的责任感。

有人告诉我,自己一不小心成了密接被集中隔离,每天靠读书来度过这段时光,也有了更多时间细细盘算自己这几年的生活。

还有人跟我说,自己在小区管控前就先自行封控了,如今已经居家二十多天,在这个间隙,开发了各种各样的美食。花生油和葱姜蒜在锅里发出的“吱吱”声,实在是太治愈了。

疫情之下,每个人的生活好像都一样,又好像大不相同。记者们告诉我,自己有时也会焦虑,从前跑东跑西到处采访,如今的活动范围却只有小区那么大。但在无趣的日子中,总能找到生活的意义。

生活在防范区,编辑着疫情的选题,每日充实的工作让我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依然在稳步向前。而且,疫情面前,媒体也应展现责任与担当。此刻,我编辑着抗疫的稿子,觉得也是在为这座城市发出一点微光。

疫情没有旁观者,记者们撰写的封控日记,何尝不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拱卫这座城市的疫情防线?正是因为有大家的努力,我们看到了这座城市战胜疫情的希望。

在工作之余,往窗外望去,日夜坚守的“大白”依然在忙碌着,让我意识到,正是每个人的努力,正在让这座城市变得好起来。

每天,我们都准时开线上会,大家盘点昨日的工作,选定一天新的选题,与往日里到单位办公时并无二致。每个人都为了当天的选题头脑风暴,并积极监控选题,那股子工作的劲头儿,没有变。

生活总是如此,在变与不变间反复穿梭。昨天晚上,我终于忙完了一天的工作,站在阳台看外面的三环路,依旧灯火通明,只是来往车辆变少了很多。天气已经有所回暖,楼下的小女孩便穿着粉色的连衣裙,骑着自行车晃晃悠悠,她的姐姐在旁边跑着吹泡泡。我们的初夏,在小姑娘们的笑声中回来了。

我想,这就是我所做的这份工作的意义所在。

撰稿 / 新京报评论员 刘昀昀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