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2022年全国老年人防诈反诈知识大赛在京启动。即日起至6月15日,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群体可参与线上答题,并可通过公众号内设的“反诈课堂”,在线学习防诈反诈知识。

 

大赛以近年频发、专门针对老年人实施的网络诈骗、电信诈骗、街头诈骗、交友诈骗、养老诈骗等诈骗案例为基础形成题库,随机挑选题目形成答卷供老年群体线上答题。


大赛可多次进行答题,成绩最高、用时最短的单次答题成绩为个人最终成绩,成绩优秀者将有机会成为“防诈反诈宣传员”。大赛还设置了优秀组织奖。赛前,大赛组织方依托老年媒体开设了“反诈课堂”,通过案例介绍、分析引导、法律咨询等形式,揭露涉老诈骗的新手段、新动向。

 

参与方式包括,关注“中国老龄”“中国老年杂志老干部工作”微信公众号及“银发守护助手”小程序等途径,通过公众号链接页面或扫描答题二维码。据悉,此次活动由中国老龄协会、公安部刑侦局主办,中国老年杂志社、腾讯公司承办,“泰康之家”协办。


■链接

电信网络诈骗和保健品诈骗入选2021年度典型案例

 

日前,中国老龄协会联合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开展了2021年度全国涉及老年人案件情况研究,并形成专题报告。最终形成的十个典型案例中两个涉及诈骗,分别为电信网络诈骗和保健品诈骗。

 

案例一:冒充医学专家电话推销药品,多地老年人被骗

 

杨某伙同陈某、孔某等其余6名被告人,由陈某组织并提供“客户信息”及“药品”,以拨打电话的方式,冒充医学专家、老师、学生、助理等身份,面向患有不同病症的老年人开展所谓的问诊、回访,获取老年人病症等信息。

 

在骗取老年人信任后,谎称古方调理、特配中药能够治疗相关疾病,向老年人推销所谓药品,称为老年人办理药费报销需交纳税金、保证金等手段,通过快递投递所谓药品、货到付款的方式,骗取北京、河北、河南、山西、安徽、四川等地18名老年人共计130692元。


人民法院审理后,依据7名被告人的犯罪事实和情节轻重,依法判决被告人陈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四个月,罚金人民币40000元;被告人杨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十一个月,罚金人民币40000元;被告人孔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三个月,罚金人民币30000元;其余四名被告人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一个月,罚金人民币30000元;同时追缴7名被告人的违法所得用于退赔受害者。

 

中国老龄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案中,被告人既无行医资格,向老年人销售所谓“灵丹妙药”,也不是建立在合法、正当的医疗诊断基础之上,其行为既不能对老年人的疾病进行有效治疗,也存在对老年人身体健康造成损害的危险性,其行为和目的就是冒充医学相关人员身份,以销售药品和所谓报销药费为手段骗取财物,所得药款及所谓税金、保证金等均为诈骗犯罪所得。


被告人利用获取的公民信息,通过拨打电话的手段骗取被害人信任后诈骗公民财物,属于利用电信网络技术实施诈骗。“老年人需加强自身的信息识别能力,遇有推销产品等情况,要与子女沟通协商,及时向有关部门咨询、求证,避免‘伤财又伤身’。”


案例二:假冒养生基地卖保健品,骗取金额近400万元


王某利用其下辖的三个销售平台,将平台包装为“某养生基地”进行虚假宣传,安排员工假冒医务人员为老年人进行虚假检测、伪造检测报告、安排员工假冒知名专家医生进行门诊、宣传保健品有防治疾病功效、购买产品享有国家补贴,以搞慈善活动为幌子,以免费旅游为诱饵,吸引老年消费者。

 

使老人相信其销售的保健品具有防治疾病的功效,从而高价购买保健品。三个销售平台共计诈骗老年人资金3883499元。

 

法院认为,被告人王某伙同他人,为达成其敛财目的,创设平台旅游会销诈骗模式,组成较为固定的犯罪集团,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老年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


中国老龄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以养生讲座、专家坐诊、免费体检为名的养生游、会议游等旅游会销诈骗案件有所增长。


究其原因,一方面,旅游产品的会销模式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制,各政府部门之间职责分工不明确,存在监管漏洞;另一方面,在于老年人时间宽裕且有一定积蓄,但自身防范意识较差,鉴别能力较低,部分老年人存在爱贪小便宜的心理,容易陷入会销陷阱。


新京报记者 马瑾倩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