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北京,汪雨晴重拾飞盘。  受访者供图

读高中时,汪雨晴就玩过飞盘。大学毕业后,回到北京,她再次玩起了飞盘。原来非常内向的姑娘,通过参加飞盘活动认识了很多朋友,性格逐渐开朗起来。

她说,再次玩起飞盘,像是与老友久别重逢。通过飞盘运动,她的人生也收获了很多温暖的片段。

再次玩起飞盘像是老友重逢

2014年,当飞盘这项运动在国内只有极少数人在玩时,远在美国读高中的汪雨晴就已经成为飞盘爱好者。

汪雨晴介绍,飞盘是美国校园的热门运动之一,邻近学校经常有交流赛。入学不久,她就在学校开设的体育课上第一次接触到飞盘。此前,汪雨晴没有听说过ultimate(极限飞盘),她当时还以为是滑板之类的极限运动,后来才知道是飞盘。

第一次接触飞盘的经历让汪雨晴印象深刻。当时,她跟一个美国小孩一起玩。因为是第一次,汪雨晴不会接也不会投,有一个盘没接住,一下砸到嘴上,鲜血立即流了下来。尽管首次接触飞盘发生意外,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后来,汪雨晴加入了一支初级校队,每天下午放学后会训练3个小时。在美国读高中的那几年,汪雨晴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训练,在飞盘上并没有过多地投入精力。上大学后,汪雨晴参加了空手道社团,与飞盘渐行渐远。

大学毕业后回到北京,汪雨晴除了工作少有其他活动。生活过于单调,想要通过运动打发时间,她想起了已经4年多没有玩过的飞盘。于是,她开始在网上搜索北京的飞盘组织。从2021年7月起,汪雨晴开始有规律地参加各种线下飞盘活动。

再次玩起飞盘,汪雨晴感觉像是与久别的“老友”重逢了。

把公司领导“培养”成盘友

汪雨晴爱笑、也愿意分享自己的故事。但她说,以前她非常内向,而且很宅。

在和新京报记者聊飞盘时,汪雨晴说,她以前每到周末基本上都是在家里“躺平”,很少出门。现在,一到周末甚至是周内下班后,都会给自己安排各种活动。从宅女变成运动达人,在她看来,飞盘功不可没。

当飞盘成为汪雨晴日常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后,她逐渐结识了许多喜欢运动的人。因为在团队活动中需要不断交流、复盘比赛、组织各种活动,汪雨晴逐渐开朗起来,敢和陌生人交流、击掌庆祝了。

汪雨晴说,她曾在一家“大厂”实习过,在跟上司谈工作时,她经常拿飞盘举例子,比如,在飞盘比赛中会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善于观察的人可以发盘,具有速度的人可以接盘等。后来,她在公司有个专用雅号——“那个玩飞盘的姑娘”。

受汪雨晴影响,不少同事喜欢上了飞盘。有一次,她拉着领导参加了一个飞盘活动,没想到,这位领导第一次玩飞盘便迷上了这项运动,后来还成为公司里的飞盘“大神”。即使汪雨晴结束实习离开那家公司,当时的领导和很多同事还与她保持联系,经常约“盘”局。

汪雨晴说,她希望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参与飞盘运动,更希望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飞盘项目,“比如,我希望爸爸玩更考验技术的掷准飞盘,而公司的同事,我就会带他们来体验强度更高的极限飞盘。”

飞盘让汪雨晴从宅女变成运动达人。  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飞盘圈里有很多温暖的故事

汪雨晴直言,除了在场上奔跑、出汗带给自己快乐,她更喜欢因为飞盘而建立的“圈子”。在这个“圈子”里,她不仅得到成长,也感受到了很多温暖。

去年8月,汪雨晴加入一支叫漫飞的飞盘队,她和另一个男生是这个由30位玩家组成的团队中年龄最小的成员,而最年长的队员差不多40岁。尽管有年龄差距,但大家有很多共同话题。汪雨晴说:“如果有玩家想加入,主要看申请人跟队伍来不来电。”

“以前会遇到很多问题,包括工作方面的问题,我都会咨询他们。”汪雨晴说,加入飞盘组织认识了很多“人生导师”。她经常跟父母开玩笑说:“你们不用担心,我出门30多个人围着呢。”

今年2月份的一次飞盘比赛中,团队中有个“北漂”奔跑时突然摔倒,手腕骨折。当时,比赛立即停止,他们送受伤队友去医院治疗。因为疫情,来来回回跑了好几家医院,但队友的治疗一点儿也没有耽误。汪雨晴说,大家根本没考虑别的,一心想的是小伙伴的安危,这种团队的凝聚力和氛围非常温暖。

如今,飞盘早已成为汪雨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会不自觉地想摸一摸飞盘,想参加飞盘活动,想与圈子里的人一起享受美好时光。



玩家档案

姓名:汪雨晴
年龄:23
身高:1.72米
星座:金牛
盘龄:1年
飞盘项目:极限飞盘 掷准飞盘
飞盘职务:普通玩家
喜欢的运动:飞盘 网球 篮球

新京报记者 王继松
编辑 韩双明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