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

 

疫情之下,如何理解“博物馆的力量”?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寻求自身的长久发展,满足公众对于美的期待和需求?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

 

新京报记者专访了今日美术馆馆长张然。作为中国第一家民营非企业公益性当代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历经20年的发展,一直在积极探索中国民营美术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张然表示,希望通过美术馆这样一个平台,打破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在疫情蔓延的当下为人们带来精神疗愈和文化养分。

 

今日美术馆馆长张然。受访者供图


精简展览数量,提升应变能力

 

新京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你如何理解“博物馆的力量”这一词?

 

张然:“博物馆的力量”强调博物馆拥有影响人类世界的能力和潜力,呼吁各界携手共建更美好的人类未来。作为中国第一家民营非企业美术馆,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拥有国际视野、链接多元社区的开放性标杆公共教育平台,将艺术带入更广大人群的视野。

 

作为二十年的“老馆”,如何保持20岁的年轻活力和引领行业的先锋性,做好属于“今日”的内容和展览是一个挑战。近几年我们聚焦当代艺术、设计、科技三个方向的融合,并在策展方式、观众体验等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希望以美育善,让艺术与大众和社区产生链接,特别是在疫情蔓延的当下为人们带来精神疗愈和文化养分。

 

新京报:这两年,疫情给美术馆带来的变化有哪些?

 

张然:疫情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挑战,对于美术馆来讲主要是运营层面的影响,尤其是不确定性造成的影响。我们用了几年筹划的意大利设计师加埃塔诺·佩谢的北京首展“加埃塔诺·佩谢:人无完人”,但观众访问量明显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并且开展不到一个月就面临暂停开馆的情况。此外,美术馆的国际展览项目也受到了物流挑战。

 

近几年,我们精简了展览数量,但更加注重每一个展览策划、公共教育活动和新媒体传播。我们也重新梳理了内部流程,提升我们的应变能力。疫情期间,人们无法走入美术馆,美术馆也持续策划了大大小小的线上看展和座谈活动,为大众带来丰富立体的精神体验。

 

加埃塔诺·佩谢北京首展——“加埃塔诺·佩谢:人无完人”展览一角。今日美术馆供图


“美术馆在每个时代都是至关重要、缺一不可的”

 

新京报:作为中国第一家民营非企业公益性当代美术馆,如何保持自身的健康、长久发展?

 

张然:首先是坚定,我接任馆长后的这两年是美术馆最艰难的两年,但正因为这种艰难,我们也更加坚定,无论发生什么变化,无论多么艰难,都要坚定信念,坚定既定的方向,不做“大而全”,而是更加聚焦“艺术、设计和科技”的融合。特别是在生存都存在问题的当下,美术馆能不能立足长远、坚定方向,是一大考验。

 

另外就是创新,疫情“逼着”我们在策展、观众体验及展览期间的活动等方面做出改变,同时提高效率。我们在管理流程、团队建设、节约成本等方面都下了大功夫。我和团队在解决生存问题的同时,也在美术馆的展览创新、观展体验、运营管理等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21年,我们共推出了22场展览,全年的观展人数达到了70w+,单展的最高观展人数则达到了35w。

 

新京报:疫情期间,你认为美术馆能发挥哪些作用?

 

张然:美术馆就像我们目前在展的艺术家加埃塔诺·佩谢在1974年设计的孤独教堂,有点像是一个很浪漫的庇护所,尤其是在浮躁繁杂的当今社会,我们都需要沉下来,透过艺术家的视角,引发思考和感受,以更好的状态探索世界、指引生活。所以说,美术馆在每个时代都是至关重要、缺一不可的。

 

在疫情导致很多事情停滞的当下,我们也没有停歇,除了未来的展览规划,我们也在积极策划一系列线上活动,为大家在疫情期间的生活带来疗愈和灵感。

 

艺术家加埃塔诺·佩谢在1974年设计的孤独教堂(纵剖图)。今日美术馆供图


新京报:在一些人看来,艺术有一定的门槛。你如何看待艺术与普通人生活的关系?

 

张然:我们希望通过美术馆这样一个平台,打破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让大众透过艺术家的视角去思索,为生活带来启迪。在展览的策划上,我们也会着重考虑观众的接受度和学术之间的平衡,当然,美育教育和看展习惯是需要培养的。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与不同人群、不同社区产生链接,做结合国际化视角和中国先锋性内容的美术馆,从而引领更多大众走进美术馆。

 

考虑年轻群体的需求,增强互动体验

 

新京报:今日美术馆是如何选择展览主题的?

 

张然:我们的展览聚焦当代艺术、设计和科技这三个方向。另外,是否符合我们“在今日 看未来”的理念——即艺术家的作品是否代表当下,并引领当前的思考,指向未来。

 

同时,我们也会考虑与和今日美术馆联系紧密的社区、国际语境建立文化上的链接和对话,把国际上最“今日”的艺术介绍给广泛的国内观众,并且对他们产生影响。

 

比如我们在今年3月开幕的意大利设计师加埃塔诺·佩谢的北京首展“加埃塔诺·佩谢:人无完人”,他的艺术理念和思考、对树脂等材料创新性的实验和研究、他作品中对生活的真挚热爱和生命力、充满人文关怀的犀利观点(包括人本主义精神、平等自由精神、女性话题、生态可持续发展等)……这些都对设计、建筑甚至时尚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与我们“艺术、设计和科技”的方向不谋而合。

 

加埃塔诺·佩谢北京首展——“加埃塔诺·佩谢:人无完人”展览一角。今日美术馆供图


新京报:如何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美术馆,你对此有何建议?

 

张然:我们在展览选择上会考虑年轻群体的需求,策展上增强互动体验。去年3月,我们推出了传奇摄影师薇薇安·迈尔的个展——“寻找隐匿的天才:薇薇安·迈尔”,我们在这次展览中进行了特别的场景设计,不但设计了播放其获奖纪录片的复古影厅,通过中古家具来还原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中产家庭陈设,同时还原了薇薇安·迈尔在雇主家卫生间里冲洗底片的暗房。通过这种具有代入感和故事性的场景,让观众走回上世纪50年代,对艺术家身处的年代和创作背景产生更加深切的理解和感受,这也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形成口碑效应。

 

同时,我们也推出一系列线上活动,比如在“加埃塔诺·佩谢:人无完人”展览期间与其他平台合作,策划“人无完人”艺术项目,邀请大家走入佩谢的“自由都市”漫步,发布看展笔记和“不完美”的温暖故事,邀请观众以不同角度参与到活动中来,由此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力。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编辑 陈静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