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冰上项目训练基地于2021年落成。  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北京冬奥会期间,位于延庆的北京市冰上项目训练基地曾为5支国家队提供服务保障工作。后冬奥时代,这座亚洲单体最大的冰上训练基地,已成为北京市冰雪运动队的大本营。4月份至今,北京短道速滑队、冰壶队、冰球队等多支“漂泊在外”的队伍陆续入驻冰上训练基地。用北京市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晓鸣的话说,“北京市冰上队伍终于有自己的家了,北京市冰雪运动发展也将踏上一个新的起点。”

 

北京市冰上项目训练基地建筑面积8.6万余平方米,是亚洲单体最大的综合冰上训练馆。  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冬奥期间为5支国家队提供服务保障


进入延庆城区,沿着妫水南街穿过妫水河,一座“天圆地方”的现代化体育馆随即进入视野,这里是2021年刚落成的北京市冰上项目训练基地(以下简称冰上训练基地)。


冰上训练基地建筑面积8.6万余平方米,是亚洲单体最大的综合冰上训练馆,建有6块标准冰场和8条标准冰壶道。北京冬奥会测试赛以及冬奥会期间,冰上训练基地承担了中国男子冰球队、钢架雪车队、雪车队、雪橇队和高山滑雪队备战封闭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


冰上训练基地2021年5月交付使用,月底便承办了全国男子冰球锦标赛。6月15日,中国男子冰球队、中国雪橇队率先入驻冰上训练基地。北京市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周洁介绍,基地刚落成时各个环节都处于磨合状态,第一时间便要承担多支国家队冬奥会备战保障工作挑战很大,“有点像刚拿驾照就上高速路的感觉。”


为保障各支国家队冬奥备战工作,冰上训练基地先后两次进入闭环管理状态,累计闭环时间长达95天。闭环期间,冰上训练基地单日最高入驻达340人,餐饮供应达12餐。为配合国家队训练时间,冰上训练基地几乎是24小时运行。期间,168名保障人员吃住在冰上训练基地内,没有发生一例工作人员新冠感染情况。


“我们在闭环前就进行了几轮演练,尤其是涉及到国外回来的运动队,在严格落实防疫政策的情况下怎么接、怎么住,甚至回来第一顿饭吃什么我们都考虑到了。”周洁称一定要让运动员有回家的感觉,让他们感受到温暖,能安心住在基地,心无旁骛地去训练。

 

5月16日上午,北京短道速滑队在冰上训练基地训练。  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基地已成为北京冰上运动大本营


5月16日上午,北京短道速滑队按时出现在冰上训练基地,带着金色头盔、身穿国家队队服的王晔很是打眼。“第一次来延庆基地这边训练,感觉场馆特别大,冰场条件非常好。”16岁的王晔是北京短道队一手培养出来的优秀队员,也是中国短道队的未来之星。2019年上海超级杯大奖赛,13岁的王晔便与韩天宇、张添翼、张楚桐联手拿下2000米混合接力冠军。


16岁的王晔是北京短道队一手培养的优秀队员。  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2016年,北京市相继成立冰壶、冰球、花样滑冰、速度滑冰等冰上队伍。这些队伍一直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社会俱乐部开展各项训练。冰上训练基地的落成,彻底解决了北京市冰上运动项目发展的后顾之忧。


结束北京冬奥会服务保障工作后,冰上训练基地成为北京竞技冰雪运动的大本营。4月11日起,北京女子青年冰球队、冰壶队、短道速滑队、雪橇队、钢架雪车队等队伍陆续进驻冰上训练基地。“咱自己家的冰场,想练多长时间就练多长时间,想什么时候练就什么时候练。”北京市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晓鸣笑着说。


有过为国家队冬奥备战保障工作的经验后,冰上训练基地如今在队伍吃住训等方面的服务已是得心应手。李晓鸣介绍,基地每天科学安排一日三餐的同时,也会根据队伍需求提供宵夜等服务,“每个队员过生日,我们都会做个大蛋糕。有队员想吃面条了,有队员想吃点心了,没问题,都安排。”


李晓鸣称队员们长时间封闭集训难免枯燥,基地也在想办法调剂队员们的业余生活。目前,基地内图书室、卡拉OK活动室、羽毛球场均已开放。待疫情平复,基地旁的延庆游泳馆也将向队员们开放,丰富业余生活。

 

北京冰壶队正在进行体能测试。  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老百姓也有机会体验基地设施


“这之前,我们一直散布在各个地方,这下终于有自己的家了。”李晓鸣称冰上训练基地的落成,让北京市各支冰上队伍都聚在一起,为这些队伍提供了全方位保障。同时,冰上训练基地还将着手增加滑雪模拟机,在非雪季为雪上项目队伍服务,提升北京市冰上和雪上运动竞技水平。


李晓鸣称,冰上训练基地为专业队提供服务的同时,还要保障各后备梯队训练。目前,首批45人的短道速滑后备梯队已进驻基地,与专业队同吃、同住、同训。李晓鸣介绍短道速滑后备队有近百人,鉴于疫情防控要求以及基地承载能力只能压缩人数,但之后会采取“基地集中轮训、分批多次实施”的方式让各项目后备队员得到锻炼,提升竞技水平的同时也增加专业队选材面。


北京市冰上项目训练基地拥有一流的设施和服务,将助力中国冰雪运动普及发展。  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在李晓鸣的规划中,冰上训练基地的功能远不局限于为运动员提供服务,“这么好的硬件设施,如果只是把它当成一个训练基地就太可惜了。”李晓鸣称未来要加强基地的智能化建设,使之成为训练平台、培训平台和人才输出平台。


北京冬奥会结束后,中国冰雪运动进入新的周期。在李晓鸣看来,北京冬奥会只是中国冰雪运动发展历史长河中一个最亮的点,后冬奥时代面临的工作还有很多,如何把青少年冰雪运动、大众冰雪运动和竞技冰雪运动相互融合,中国的冰雪产业才能更好发展。


“中国冰雪运动的特点是起步晚、起点高,中间的落差需要我们不断地用基础性工作去填补。”李晓鸣称中国冰雪仍处在0到1的过程,从零基础到体验者,再从体验者到爱好者的转变是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必经之路。李晓鸣表示,冰上训练基地在这个过程中也将发挥自身特有功能,未来在疫情防控要求下开展相关冰雪公益活动,让老百姓也有机会体验基地一流的设施和服务,助力中国冰雪运动普及发展。

 

新京报首席记者 孙海光
编辑 韩双明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