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做的,就是用科技信息化手段与犯罪分子较量,与破案时间赛跑,在繁杂的信息中寻找线索。”作为一名科技警察,张旗是一线战友身后的那双“利眼”,一串串枯燥的数据、一张张刻板的图片,都能在他手中转化为侦查破案的“密码”。

▲穿警服的“数据科学家”张旗。  通州警方供图

他是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警务支援支队视频警务中队中队长。从警15年,一组数字串联起他的拔节生长:首创研发20类应用模块,服务城市管理16.4万余次;打造技战法矩阵体系,利用科技手段协助破获案件3500余起;疫情来袭,他带领团队“逆行”而上,搭建20余个防控数据模型,在防疫实战中发挥巨大作用。

2021年7月,张旗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2022年5月25日,在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上,他又作为公安部6位特邀公安英模代表之一,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于他而言,这是一份肯定,更是一种激励,“作为青年民警,在未来的工作里,我更要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深耕。”

从“网管”干起的科技警察

“金色盾牌热血铸就,危难之处显身手。”童年时的一部电视剧《便衣警察》,成为张旗“警察梦”的开端。“抓坏人、破大案”,警察在张旗的心中总是很“神气”,为此,他将高考目标锁定在有着“警界清华”之称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张旗成功了。2007年,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后,他入职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科技信息处。

但上班第一天,张旗就“傻眼了”。他被安排负责网络基础通信工作,这与他心目中的“科技信息”相去甚远。一行行复杂的网络交换命令、一个个艰深晦涩的网络结构,全然陌生的领域让他摸不着头脑。

一切打回原点,张旗发现自己得从做网线开始重新“装载”。而彼时,公安科技信息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从纸质办公过渡到网络化办公、怎么能让自己的知识储备跟上科技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都让初出茅庐的他倍感压力。

▲工作中的张旗。  通州警方供图

从那时开始,除了专业课学习之外,张旗养成了每天睡前看书的习惯。“刚参加工作时,我认为一年不去学习就会被落下,后来发现,一个月不学习,就有可能被快速发展的技术浪潮淹没。”

可是,勤奋依然没有化解张旗的迷茫。揣着一肚子的系统理论,实际却做着“修电脑、接网线”的工作,他常常感到有劲没处使,甚至一度想转岗成为刑警,“我到底是个网管还是个警察啊?” 

转机很快到来。通州公安分局网络化办公系统需要进行升级改造,而牵头工作,被交到了张旗手中。在此之前,局里的网络不稳定,通讯速率也比较低,网络信息填报系统经常崩溃。而经过三个月的系统“重装”后,通讯速率、水平都有了极大提升。
 
张旗找到了发力的方向。

穿警服的“数据科学家”

2015年,通州区被确定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分局决定启动副中心警务科技规划工作,全力配合副中心整体建设。几经权衡之下,这份“挑大梁”的工作,被交到了张旗肩上。

系统性的工程,主干、枝节都不容有差,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张旗暗下决心,一定要全力以赴打赢这场硬仗。废寝忘食几个月,他不仅快速掌握了警务科技规划所需的视综、网络、数据、计算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发展方向,还完成了3万余字的《副中心警务科技规划》初稿的编制工作。

仿佛任督二脉被打通,其间,张旗也有了不一样的感悟。在他看来,科技警务系统就像公安系统中的“互联网公司”,它没有历史,也无从参考。但无论哪个行业,谁掌握先进技术,谁就获得了一个有效的行动支撑,对于公安而言,利用好这些先进技术,能够为提升破案效率提供重要保障。

工作中的张旗(右)。  通州警方供图

作为连缀数据流的一个个节点,每一起独立的案件,在“数据科学家”眼中也有巨大的意义。以此为基点,张旗开始了新一轮的“挖掘”。

他举例道,在进入警务系统之前,自己有些“脸盲”,而现在他会将每个人分成若干“点”去看——无论两个人长得有多像,他总是能一眼看出其中的细微差别;如果之前看到过某个人的照片,他能够在人群中一眼辨认出他。

而张旗要做的,就是赋予系统这双“利眼”,最终连点织线成网,让犯罪分子无处遁形。

在一次清理疑难积案的过程当中,他通过查找大量历史资料,翻出一张犯罪嫌疑人21年前较为清晰的黑白照片。随后他和同事通过技术手段细致核查,最终确定了嫌疑人真实身份。张旗立即与属地派出所联系,最终成功将嫌疑人抓获。

按照类似的模式,张旗提炼了同类案件中应用性最强的技巧,打造42类实战战法矩阵体系,参与破获大量案件,其中疑难案件占比超过一半。他和同事们把来自一线民警搜集线索、打击破案的宝贵经验固化成一个个数据模型,后者在城市管理、打击破案等方面发挥出显著作用。

近两年,通州公安分局利用科技警务应用协助侦破了3000多起案件,切实将“科技警务”思维渗透到了办案过程中去。张旗说,他们要做的,就是让案件的侦破从不可能变得可能,“多破小案,快破大案”,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用科技的利眼守护万家灯火”

从警十余年,张旗从来没在家里过过一个除夕。2020年春节,张旗计划陪母亲好好过个年。几个月前,他的父亲因病去世,由于工作忙,父亲病重的日子里,自己看护陪伴的时间不多,张旗感到很愧疚。

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思量一二,他又把回家过年的请假条改成了“请战书”,召集徒弟们组建“通州公安科技防控疫情青年突击队”,开始夜以继日地建模,希望用技术手段排查疫情重点地区来通州的人员。

张旗给这支队伍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青耕”。在《山海经》中,这是一种通过鸣叫、扇翅就能驱散疫情的祥鸟,也象征着青年民警耕耘在科技抗疫的第一线。
 
团队的付出为疫情流调工作提供了便利,防疫工作者可以提前为涉疫人员安排隔离点和防疫物资,并在流调的过程中快速发现高危人员,减少传播风险。张旗说,我们是在用科技跑赢疫情,战胜疫情。

▲参加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和开幕式表演后,张旗为通州区小学生做“开学第一课”演讲。  通州警方供图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在智慧警务科技发展大潮中成长起来的张旗,也思索着如何进一步培养壮大警务科技信息化工作的骨干力量。

他提出了“工作室培养机制”,让队员全面参与到队伍建设、系统研发、实战应用当中。几年的时间里,张旗工作室培养出1名全职博士,2名研究生,3名高级工程师,6人获得市级以上荣誉。他们是第一代副中心警察,既是创业者,又是建设者,还是公安系统的“大脑”。

2021年7月,张旗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在他看来,将虚拟的模型应用到实战,切实服务人民群众时,就是自己工作的意义所在。“我们用科技的力量架起民生服务的桥梁,用科技的利眼守护万家灯火。”

5月25日,张旗作为特邀公安英模代表,参加了公安部“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在6位公安英模代表中,他是最年轻的一位,与前辈们站在一起,张旗感到很荣幸。

于他而言,这是一份荣誉,也是更进一步的激励。“我作为一名基层公安民警,能够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激动不言而喻。我想今天也将是我一生最难忘的时刻,将鞭策我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服务好老百姓,做好一名人民公仆。”

人物简介:

张旗,1982年6月出生,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警务支援支队视频警务中队中队长。从警以来,曾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获得个人嘉奖3次;先后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2021年,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2022年5月,荣获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