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在新京智库春季峰会“金融之策”论坛上,来自数字文化领域的学界、业界以及金融机构等多位嘉宾,围绕着“‘数字时代’金融助力打造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这一共同主题,从文化企业的转型发展、国际化布局以及金融的助力等多角度,分享了各自的观点与看法。


在主旨演讲环节,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文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岑谈到数字时代到来对文化产业影响时表示,以文化和数字技术融合为特点的文化新业态,不断丰富着国际传播的形式与内容,也为中华文化突破时空界限、文化壁垒、语言障碍,以及进一步扩大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提供了更多空间和可能。而北京银行行长助理、公司业务总监、北京分行行长戴炜,则主要就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如何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推动文化金融融合升级,分享了他的四点看法。


圆桌环节中,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金巍,蓝色光标集团(下称“蓝色光标”)副总裁、党委书记孔晶以及北京中文在线阅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嘉,则结合近期出台的国家政策以及各自关注领域的特点,对数字文化企业转型、数字文化企业的国际化推进,以及在此过程中,金融该如何更好地助力数字文化企业发展等几方面内容,展开了讨论。


▲2022新京智库春季峰会。图/新京报


数字经济时代,文化企业探索转型路


“数字经济(是)近年来最重要、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在谈及本次论坛的主题时,戴炜首先这样说道。


在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引导下,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能下,文化产业数字化推动文化产业的迭代发展已有鲜明的应用领域。以影视产业为例,同样来自戴炜的观察,应用于IP创作和剧本环节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制作和后期的虚拟现实、数字特效技术,应用于宣发阶段的大数据技术,应用于传播阶段的第五代移动通信(5G)的高清技术以及应用于版权保护和交易的区块链技术等,当前都正在促进整个影视产业数字化变革。


金巍介绍,事实上,数字文化产业不是这一两年才开始发展的,若往前,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发展之时,不过,我们现在提到的数字文化产业与当年的互联网文化产业或网络文化产业有一定区别,原因是技术迭代和技术创新与原来相比已有较大不同。


不能忽视的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数字化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动力。网络视听、数字文旅、数字营销等线上新兴文化业态爆发式发展,为文化金融融合创造着新机。


“冰墩墩是一个例子,数字化的技术极大地推进了冰墩墩这个产品的推广。”杜嘉则通过举例提出,疫情期间,正是在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加持下,事实上为数字出版企业“走出国门”带来了更好的方式,更加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孔晶则从本企业出发,回忆了蓝色光标的数字化转型战略,从最初团队都“理解不了”到大家突然“开窍”的全过程。在她看来,蓝色光标这些年取得的进步,实际上都是蓝色光标2012年战略转型的成果。


金融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数字化文化企业个体及整个产业发展过程,金融——既包括二级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也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对此,赵岑首先在主旨演讲中直接表示,金融发挥着资源配置的作用,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通过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市场,推动必要的资本流向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点领域。


他以一组数字举例称,根据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文创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报告(2021)》,2019年~2021年,以智能化、虚拟化为方向的文化产业融资项目数量增加明显。同时,文化企业通过沪深股市股权再融资获得资金主要用于“文化+科技”新项目的开发。


而据戴炜的介绍,过去几年中,北京银行已加大了对有主动意识进行智能化管理、数字化运营文化项目的支持,以金融手段引导和助力文化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


此外,戴炜还表示“近年来,北京银行以开放银行技术平台为基础,围绕数字文化产业等领域,开放API接口,输出科技能力,打造具有北京银行特色的场景生态体系”,同时“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赋能,与(文化)产业链和产业生态中相关的企业、政府、个人建立数字链接、共建开放生态,将北京银行的数字服务延伸至丰富的服务场景中。”


从另外一个角度,金巍针对文化企业融资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提示。他提出,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有双重属性,即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而文化属性背后常有意识形态属性,所以在监管上有一定的难度。这涉及投资促进和风险管控保持平衡的问题,要让资本不要放弃文化企业,同时又能保证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的安全,这非常考验治理智慧,这与其他行业不太一样。


回归金融支持文化的本源


必须看到的是,数字经济时代,全球化、国际化战略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者的渴望与追求。


长期来看“中国的数字文化产业在全球应该是有更大的发展机会的。这个我们有足够的自信。”孔晶如是表示。但是她也就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数字文化企业全球化发展,不仅是有没有‘钱’的问题,而是说在境外发展的时候,能不能筹到足够且相对成本较低的‘钱’的问题。”孔晶坦言,文化企业当前国际化、全球化发展中,所遇到的境外募资问题,短期内受到了国际交流环境的影响。


融资难似乎并不只存在境外,来自赵岑的介绍,文化作为轻资产是国家软实力的一种体现,但是,金融在服务文化产业的过程中面临着与传统业务不同的问题,评估难度较大,标准化程度不高,造成了很多文化金融项目难以实现精准的风险定价,金融行业对文化产业的特点和特征把握还不是很准确。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文化金融本身的有效性和效率,所以出现了有效供给长期不足的问题。


杜嘉也提出,当前,疫情在给数字文化产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文化企业的融资带来影响。“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中小企业数量也相对比较多。北京乃至全国的文化中小企业,怎样才能利用好北交所这样的平台,在发展模式、发展方向上持续得到融资服务”,在这个问题上,他期待着来自多方面的进一步探索。


“我们认为,金融支持数字文化产业应以助推优质数字文化内容有效供给水平提高为根本,北京银行也将一如既往重点支持那些创新运用数字技术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开发、不断加强数字文化产业原创内容和能力建设的企业。”戴炜主要从间接融资的视角给出自己的看法。“回归金融支持文化的本源,才能真正拨开迷雾见明月。”他最后说道。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黄鑫宇 潘亦纯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