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季节,全国3亿多亩小麦进入了最忙碌的收获季。受去年罕见秋汛影响,全国1.1亿亩冬小麦晚播,部分晚播冬小麦在今年开春后,还出现“一根针”“土里捂”的现象。

从去年秋季开始,农业农村部部署展开“保夏粮丰收”行动,全国农业科技人员分片包干、下田指导,保夏粮丰收。如今,半年过去,晚播小麦长势如何?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所副所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解读2022年夏收数据。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所副所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中国农科院供图

1.1亿亩晚播小麦一度苗情偏弱  

新京报:去年秋汛,一些地方冬小麦晚播,晚播的情况如何?

刘录祥: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调研的数据,全国冬小麦晚播面积大约1.1亿亩,主要集中在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五省,在全部晚播冬小麦中,这五省占了2/3。

新京报:晚播了多久?影响如何?

刘录祥:各地情况不同,晚播时间少的可能在10天左右,晚播长的超过1—2个月。一些适期晚播的,影响不算大,但还有一些延后的时间较长,且个别地方播种时田里还有积水。这导致一部分小麦,在今年开春后,出现了“一根针”“土里捂”的现象。

新京报:什么是“一根针”“土里捂”?

刘录祥:小麦刚出苗的时候,是一根细细的幼苗,在越冬之前,会进行分蘖,变成一小丛,越冬之后,还会再进行一次春季分蘖,弥补越冬前分蘖的不足。但总体来说,越冬前的分蘖更重要。开春后还是“一根针”,说明越冬前没有分蘖,或分蘖情况较差,越冬后再弥补,就非常困难。“土里捂”更麻烦,说明越冬前没有出苗,所以开春后还在地表下,这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

新京报:今年春季你在哪里见到过“一根针”情况的麦苗?

刘录祥:今年春天,我们在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开科技壮苗的现场调度会,他们那儿去年受秋汛影响较大,有些晚播的农田,播种的时候还有水,今年春天,确实有很多是“一根针”。通过实施科技壮苗行动,6月2号我们再次调度了解到,这些冬前“一根针”的地块,亩产量也可以达到千斤。

2月14日,刘录祥在山东齐河县调度科技壮苗时,在“一根针”的地块调研。中国农科院供图

4月25日同一块地的苗情。中国农科院供图

6月1日,同一块地的小麦。中国农科院供图

35万农技人员200多天奋战保粮

新京报:“一根针”是怎么成为“千斤田”的,针对晚播弱苗,我们做了哪些工作?

刘录祥:早在去年秋冬季,农业农村部就部署了保夏粮丰收的行动,要求全国各个农业科研单位的人员,下沉到一线田间,指导小麦生产、弱苗促壮工作,这项工作是多方面且持续性的,一直到夏粮丰收为止。以中国农科院为例,自今年2月17日以来,我们会同相关司局单位共同启动冬小麦“科技壮苗”专项行动,部署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五省晚播冬小麦促弱转壮科技支撑工作,160多名专家分赴各地,包片负责,在防疫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随时下田指导,跟踪整个小麦生长的全流程。

新京报:具体来说,在哪些方面进行的促壮的工作?

刘录祥:从宏观上看,联合编制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江苏、甘肃7省市促弱转壮技术服务月历图,指导80余个县区,覆盖小麦播种面积2.53亿亩。确保一类苗多增产、二类苗保稳产,三类苗少减产。从具体层面看,在“科技壮苗”专项行动中,主要提出和实施了早春中耕增温、镇压提墒、促苗早发,返青期增施磷肥、轻补氮肥、壮根促蘖,中后期精准防控、抗逆减灾等技术措施。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总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和指导活动13500多场次,直接培训农技人员、新型经营主体、专业服务人员等约4.5万人,辐射培训普通农民近1000万人次,发放田管技术月历、明白纸等技术资料10万余份。在全国,有35万农技人员和专家奔忙田间地头,对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一对一帮扶,抓大户带小户,引导帮助广大农户及时采取促弱转壮措施。

九成麦田亩穗数达到38万

新京报:去冬以来,气候一直整体偏暖,是否也有利于小麦生长?

刘录祥:天气确实“帮忙”,今年的冬小麦在越冬期,气温比往年整体偏高1℃—2℃,土壤墒情充足,各地积极落实促弱转壮技术措施,促进苗情迅速转化,冬前弱苗多数转壮。4月份以来,全国气温持续升高,五省小麦持续向好转化。

新京报:目前已经到夏收季节,西南、中南部的小麦收获到了尾声,黄淮海也进入大规模收获的季节,收成如何?

刘录祥:根据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调查,目前五省小麦普遍进入灌浆后期,整体表现持续向好,九成以上麦田亩穗数平均38万左右,达到往年同期水平或略增,夏粮丰收有保障。

新京报:目前还有很多地方正在收割中或即将收割,怎样判断这些地方的产量?

刘录祥:影响小麦产量的要素,主要有三个,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个数相乘就是小麦的亩产量。一般来说,同一品种的产量三要素是相对稳定的,但也会随着各地气候、环境的不同,这些要素的数据也有区别。比如今年四川的小麦,一、二类苗平均亩穗数在24万左右,也就是说,一亩地中,平均长出了24万个麦穗。当地种植品种的穗粒数常年在40粒左右,今年达到了43—45粒,这意味着,每个麦穗上,平均比往年多了3—5粒。最后一个是千粒重,就是一千粒麦粒的重量,平均在45克左右,今年达到了46.1克。

五省弱苗转化情况良好

新京报:各省具体情况如何?

刘录祥:四川的广汉平原,是大规模种植小麦中,最早收获的,这里也有一部分地方受到了秋汛影响。今年5月12日,广汉市连山镇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专家组对晚播小麦进行了专门的检测,通过机械化实收、称重、测水分等步骤之后,专家组宣布测产结果,亩产超过600公斤,最高达到687.9公斤,比去年高了70公斤。6月1日,在山东菏泽巨野县的一次晚播苗的实地测产中,开春时的“一根针”,实际测产中,亩产超过了千斤。

新京报:去年秋汛影响较大的五省情况如何?

刘录祥: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调查的数据显示,河南的亩穗数今年达到38.5万,比去年稍低,穗粒数35个,高于去年的33.2个,千粒重预计39克,接近去年的39.6克,预计亩产在446公斤,比去年稍高。山东亩穗数达到40.6万,接近去年的41万,穗粒数达到33个,和去年的33.1基本持平,千粒重预计40.7克,和去年一样,预计亩产在439.6公斤,和去年基本持平。河北亩穗数达到42.9万,比去年的42.5万高,穗粒数30个,比去年的31.6个稍低,千粒重预计39.7克,高于去年的38.2克,预计亩产434公斤,接近去年的436公斤。陕西亩穗数达到34.8万,高于去年的34.3万,穗粒数30.5个,高于去年的27.9个,千粒重预计37.4克,和去年一样,预计亩产309公斤,高于去年的296公斤。山西亩穗数33.4万,高于去年的33.3万,穗粒数27个,接近去年的27.1个,千粒重预计39.5克,稍高于去年的39.4克,预计亩产302.4公斤,稍高于去年的302.2公斤。从整体调度情况看,今年的全国冬小麦平均亩穗数与去年持平,穗粒数略增,北方麦区千粒重还有提升空间,总产预计稳中有增。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唐峥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