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北京东直门中学高考考点,老师在布置考场。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杨菲菲 摄

又是一年槐黄时。6月7日,全国一千多万考生,就要踏入高考考场,接受一次重要的人生检阅。

高考,于每一个过来人而言,都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红楼梦》里有一首诗写道,“十年辛苦不寻常”。对这些考生而言,何止是十年,十几年如一日勤学苦练,洒过多少汗水,熬过多少深夜,恐怕唯有他们自己知道,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高考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通道”,这些年已在舆论场取得了普遍的共识,新时代学子们有了更多元的成才通道,与更宽阔的成长平台。这是拜时代进步所赐,也是这一代年轻学子之幸。

可当我们将视野拉长,把目光放置于三四十年前,甚至高考刚刚恢复之时,更可看见,艰苦岁月之下,当年那些年轻学子的不同寻常。他们在个人命运的幽微时刻,展示了不屈的人生斗志,爆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成就了人生的辉煌一刻。

这些优秀学子,至今仍活跃在社会各条阵线,有些堪为中流砥柱,行业翘楚。而这其中,有一些更是这个民族的“最强大脑”,他们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与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新一年高考之际,触摸院士的高考故事,感受院士的奋斗心曲,既是致敬前辈,也是鼓励年轻考生,步履踏实地走进考场,奋力挥洒笔墨,写下无悔青春。

去年,新京报推出了“《奋斗之歌》——14位院士高考回忆录”,通过对14位院士人生故事的分享,表达我们对过去的敬意和对未来的向往。

今年,我们继续推出“《奋斗之歌2》——院士高考回忆录”,一如既往回顾他们那场重要的“人生大考”,聆听一个个不同凡响的经历,感受一段段瑰丽奇崛的人生,打捞亘久不变的奋斗精神。

这一期院士高考回忆录中,同样是人生各有路径:有的出身寒微,有的临场发挥不佳,有的通过不懈的坚持,收获了意外之喜。我们的心情也随着他们的人生经历不断颠簸,共情着他们的喜与悲。

在院士的高考回忆录中,我们看到了如今那些饱读诗书、业绩卓著的大家学者,曾经是如何地激扬奋斗,绽放青春;是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与前进的姿势。冰心说,“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他们便是了。

就像所有的奋斗都该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当年的考生,如今的院士,在漫长的奋斗之路上,成就了自己,也对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出发原点虽有不同,最终都殊途而同归。此为人生之幸,社会之幸,国家之幸。

对于即将步入考场的一千多万考生来说,今年依然是一届特殊的高考。他们在疫情下,度过了人生学习生涯宝贵的两年,如今的高考,也依然在疫情下进行。这注定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但院士们的高考经历告诉我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没有哪一代人是容易的,眼前的那些困难与不便,不过是生活对我们一时的考验。登高自卑,行远自迩,穿越眼前的荆棘,人生必将豁然开朗。

于挑战中奋起,在逆境中前行,人生才未来可期,前途无量。这就是“高考院士回忆录”给我们的答案。年轻的考生三致意焉,每个成年人也不妨从中汲取一点人生的养分,化作粮草,策马扬鞭,勇猛前行。

撰稿/新京报评论员 王言虎
编辑/迟道华
校对/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