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演出行业在暂停与重启中不断切换,剧场观演活动减少,行业收入大幅下滑,演出从业者面临着“失去舞台”的困境。而在疫情反复之下,因防控需要居家隔离,大众同样带有焦虑不安的情绪。以“艺”抗疫,通过线上文艺演出来抚慰人心,陪伴大众度过这一特殊时期,“云演艺”日渐被大众接受并认可,成为演出行业开辟出的新舞台。


适逢端午假期,抖音直播联合中国文促会戏曲文化专业委员会,邀请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北方昆曲剧院、中国评剧院、北京市曲剧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等12家院团演出机构,推出“大戏看北京 云端演出周”活动,自6月2日至11日,连续10天为市民送上精彩线上演出。此次线上演出种类覆盖京剧、昆曲、黄梅戏、越剧、曲剧、评剧等剧种,共计79个剧目、81场演出。戏迷朋友足不出户便能欣赏到经典戏曲剧目,过足戏瘾,这对于疫情防控期间不能走进剧场的他们来说,可谓是充分享受到了看戏的快乐。



数据显示,仅在端午小长假,“大戏看北京 云端演出周”活动已累计吸引了超过4653万人次观看。被戏迷称之为“百看不厌”的范傅版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线上展播吸引了超过200万人次的戏迷朋友观看。由北京市曲剧团带来的经典曲剧《茶馆》,在直播平台上引发大众对曲剧的讨论。诸如昆曲《牡丹亭》、评剧《花为媒》、评剧《杨三姐告状》等传统戏曲经典剧目,平均单场观看人次就超过200万。不少戏迷在线感慨,“已经三年没有进戏院了”,“00后”的年轻观众表示,通过抖音直播,“自己第一次看戏”,也有80多岁的戏迷称,“戏曲直播传承了老一代的艺术形式,希望这样的直播能多一些”。


实际上,如今大众对演出搬到线上,形成“云演艺”的新业态已经不再陌生。疫情最初发生的2020年,被业界称之为“云演艺”元年,演艺行业逐渐探索“云演艺”功能和模式,推出了多种形式的线上演出,传统戏曲院团、演出机构、戏曲演员同样在尝试拓展线上演出空间。令业界欣喜的是,以短视频、直播为代表的新的传播形式正在给传统戏曲文化带来新的生机,一方面,传统戏曲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引发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另一方面,则让传统戏曲演员的收入有所提升,帮助戏曲从业者打造出新舞台。


近期发布的《2022抖音戏曲直播数据报告》显示,目前,抖音平台生态覆盖戏曲种类超过300种,231种已开通直播。2021年,抖音戏曲直播超过80万场,累计看播人次超25亿。在抖音已开播戏曲中,73.6%获得过打赏收入,不仅有京剧、豫剧、越剧等主流剧种,还包含潮剧、庐剧、傩戏、茂腔等濒危戏曲。直播对于戏曲的助力作用,得到了梨园名家、名团的充分认可。豫剧名家李树建、淮剧名家陈澄、京剧名家王珮瑜、黄梅戏名家韩再芬等,都是在抖音开播的国家一级演员,通过直播为网友奉献多场精彩表演。同时,北京京剧院、上海越剧院、中国评剧院等全国知名剧团纷纷入驻,让戏曲文化走向更多抖音观众。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在谈及直播初衷时表示,直播间就是戏台,可以让年轻人和传统戏曲从业人员亲密接触,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加共情。他认为,疫情期间直播为戏曲行业带来了新价值,不少基层剧团的戏曲演员收入并不高,在抖音等视频平台直播获得的打赏,是网友对演员的认可,不仅能补充收入,也有利于戏曲的传承。


尽管“云演艺”是在疫情下催生并加速发展的,但是业界普遍认识到这一模式的可持续性以及为行业带来的改变:它不仅是疫情下鼓舞士气的一场场线上演出,它还是培养观众,带动文化普惠,助力经典传承,撬动线下文化消费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文艺院团、演出经纪机构、演出经营场所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互联网+演艺”平台,加快发展在线剧院、数字剧场,打造数字化演艺消费新场景,鼓励与支持专业的演艺机构开辟线上常态化的演出平台。


在这一政策背景下,4月,抖音直播宣布推出“DOU有好戏”计划。该计划将通过优化产品能力、加强流量扶持、打造线上节目、提供专业培训等方式,全方位助力戏曲行业,传承弘扬传统戏曲文化。抖音直播希望未来一年,至少帮助10个院团、1000名专业戏曲演员打造线上第二剧场。直播的优势,在行业的实践验证下已清晰显现,“首先,直播可以跨越空间的限制,打造新舞台,让更多人、更方便看到好的戏曲内容;其次,直播礼物、付费演出等形式,可以为肩负传承传统文化使命的戏曲演员带来新收入;最后,热爱戏曲的票友和演员可以通过连麦等方式在直播间互相交流、共同学习进步。”


可以预见,数字经济将为文化发展和传播打开更广阔的空间。未来,期待更多传统戏曲、经典剧目从线下剧场走向直播间,走近数以万计的观众。正如广大戏迷感慨能够在直播间与众票友共赏昆曲经典《牡丹亭》时所说,“这是观众之幸,昆曲之福”。


编辑 宋钰婷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