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北京这五年来,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时代命题,实现了一个大国首都、一座超大城市的转型发展,同时也为我国新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北京样本。

在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新京报评论部重点推出“关注北京党代会系列评论”,全面回顾北京过去五年的建设成就、积极展望首都未来五年的更大发展。

▲北京大兴区旧宫镇五福堂公园。图/北京亦庄官方发布

刚刚开园不到一年的北京大兴区旧宫镇五福堂公园,位于北京南中轴延长线上。漫步园内,不光看得见绿林、花海,还有颇具水乡韵味的小桥流水。过去,这里是南小街四村。如今,曾经让人头疼的私搭乱建、散发异味儿的排水沟、各种侵街占道现象全都不见了。

这是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有效落地的生动呈现,也是疏解非首都功能在基层的微观注脚。

就在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项2022年第一批中央预算内投资15.7亿元,明确要紧紧围绕支撑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支持雄安新区启动区、容东片区交通运输通道项目和综合管廊工程,以及为疏解项目落地加强公共服务配套保障的项目建设。这为进一步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打好了基础。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牛鼻子”。其目的就是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和定位。很显然,非首都功能指的是与“四个中心”不相符的城市功能。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发展结构,实现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规划先行,明确首都城市战略定位

2017年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要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在“疏”字上持续用力,在“舍”字上保持定力,在“优”字上集中发力。

五年来,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抓手,高质量发展结构得到不断优化,为首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7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了2020年、2035年、2050年三个阶段性目标。其中到2020年,北京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如今,第一步发展战略目标已经顺利实现,正在向第二、第三个阶段性目标稳步迈进。

▲2020年8月4日,北京,西城三庙社区废弃车棚变身花园开园迎客。图/IC photo

减量提质,推动发展模式转型升级

五年来,北京坚持“瘦身健体”,实现减量发展。根据体检评估结果,总体规划实施第一阶段102项重点任务阶段性目标已全面完成,城市战略定位转型和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在减量提质方面,改变过去以增量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城市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到2021年底,全市城乡建设用地连续减量约110平方公里;在绿色发展方面,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近四分之一。

而在生态环境方面,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6平方米;与此同时,公共服务均等化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提高到98%。

人口结构调整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缓解北京“大城市病”的重要举措。随着部分产业外迁和优化,北京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占比由2015年的59.3%下降到目前的50%左右。

总体来看,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人口规模下降,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口规模上升。而北京的人口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2020年,北京市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64年,位居全国第一;每10万人中有41980人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位居全国首位,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同时,北京的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21年,北京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大关。继2018年跨越3万亿元大关后,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完成了又一次突破。

位于雄安新区容城县城南端的奥威路,在长约3.5公里的道路两侧,遍布着国企、央企,以及知名互联网“大厂”等上百家驻地分公司。图/IC photo

“腾笼换鸟”,优化经济结构高质高效

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高质量发展结构得到了持续优化。从产业结构上来看,北京市呈现出较为典型的“三二一”产业结构。作为全国首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北京的第三产业在地区总产值中占比一直保持在80%以上,达到全球先进国家城市发展水平。

相应地,服务质量也得到了不断提升,尤其是以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产业、商务服务、流通服务、生活服务七大领域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

按照《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北京还将实施七大升级行动、六项支撑工程,推动首都现代服务业在“十四五”时期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北京现代服务业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70%左右,服务贸易规模超过1.3万亿元。

疏解非首都功能起到了“腾笼换鸟”的作用,为首都的先进制造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腾出了更大的空间。其中,雄安新区建设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战略部署,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也成为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非首都功能疏解为北京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创造了条件。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均在2成以上,“北京智造”特色优势产业中的智能化产品生产加速,工业机器人产量在上年两位数增长的基础上,同比增长达到56%。

由此,也带动了北京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北京在全球科技集群中的排名由2017年的第7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3位。

展望未来,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目标顺利完成,北京的发展方向将更为明确,战略定位将更加巩固,而高质量发展结构优化将再上一个台阶。于市民而言,青砖灰瓦朱门,胡同深处,“老巷幽宅静树依”的老北京记忆也将得以延续。

撰稿/李长安(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编辑/迟道华
校对/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