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北京这五年来,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时代命题,实现了一个大国首都、一座超大城市的转型发展,同时也为我国新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北京样本。

在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新京报评论部重点推出“关注北京党代会系列评论”,全面回顾北京过去五年的建设成就、积极展望首都未来五年的更大发展。

▲2021年11月24日,首都体育馆,现场展示多验合一数字哨点和红外测温仪。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说起数字经济,大概很多人觉得有些虚无缥缈,看不到也摸不着。但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数字技术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防疫支撑手段。比如,在近期的防疫中,“电子围栏”便是一例。通过这种技术方式,防止外卖骑手误入中高风险地区,保障了用户及骑手的安全。

同时出现的还有智能外呼机器人。这种机器人承担起了防控过程中极为重要,却又十分繁琐的流调工作。流行学调查是摸清感染源,遏制并防止疫情扩散的重要工作。在过去,这样的工作只能完全靠人工完成,而智能外呼机器人不仅能够进行诸如“您最近是否到达相关地点”的问询,还能在对话结束后生成用户画像。

这些数字技术手段,也使防疫战变成数字战。这些点点滴滴的科技力量,汇聚起来,便是数字经济的海洋。而对北京来说,过去的五年也正是数字技术、数字服务快速提升,数字经济规模快速发展的五年。

厚积成势,加速优化经济结构

广义的数字经济定义,最早出现在2016年的G20杭州峰会上。峰会发布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认为,“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在此基础上,中国信通院对数字经济的最终定义为,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量,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

在2021贝壳财经夏季峰会上,新京报贝壳财经联合中国信通院发布《北京数字经济研究报告(2021年)》,透视数字经济时代北京的趋势与机遇。《报告》显示,2020年北京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位列全国第一。与此同时,北京市数字经济三次产业加速渗透。2020年,北京市第三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为43.4%,第二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为22.1%,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为5.8%,除农业外,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数字经济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此背景下,北京市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力争引领和赋能国内数字经济发展,将北京市建设成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按照国家统计口径计算,2019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超1.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8%。至2021年,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1.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1%,GDP占比为40.4%。

其中,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8918.1亿元,增长16.4%,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2.1%。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表现则更为突出,全年营业收入达到2.2万亿元,继2018年突破万亿规模后,仅用3年时间实现翻番,占全国比重达到25.7%,居各省区市首位。

可以说,北京数字经济体量从一开始便处于领先位置,在过去五年间,更是发展迅猛。

▲2022年4月23日—25日,由中宣部出版局、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在北京举行。数字阅读体验馆打造了数字阅读成果、数字书香、IP精品、融合发展、分群阅读和数智未来六大展区。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系统部署,激发全产业链活力

北京数字经济之所以有这样的规模与发展速度,自然离不开其背后的支撑力量。这包括数字人才、数字技术等创新要素,也包括相应的政策环境。

从数字创新要素来看,北京无疑具有巨大的优势。比如在数字人才方面,北京拥有90多所高校、1000多家科研院所、12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近3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些机构单位为北京培育了大量的数字经济人才。

在数字技术方面,北京在过去五年也不断取得突破。2021年,北京发布我国首个、全球最大的超大规模智能模型“悟道2.0”。该模型参数规模达到1.75万亿,打破了之前由谷歌预训练模型创造的1.6万亿参数纪录。

同年,北京上线首个超导量子计算云平台,发布国内首个自主可控区块链平台“长安链”。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成立运行,北京数据交易系统上线。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接入资源量、国家级智能制造系统方案供应商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可以说,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这几大关键数字技术,北京都是走在全国,甚至全球的前列。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北京在全球科技城市集群中排名第3,较2017年上升4位。

这些成果的取得,自然离不开相关政策环境的支持。

从时间维度上看,北京对数字经济的政策支持不可谓不早。2017年,北京便制定《北京市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发挥北京市数字经济服务资源优势”。

在政策数量上,北京出台的数字经济相关政策密集。根据《北京数字经济研究报告(2021年)》数据,2017年,北京市政府共出台2个数字经济相关政策;2018年出台9个;2019年累计出台包括《北京市5G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在内的19项政策;2020年出现井喷态势,出台包括《北京市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2年)》在内的58项数字经济相关政策。

而在近日,北京市经信局正式发布《北京市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开放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将构建数字技术创新生态,超前布局6G、未来网络、类脑智能、量子计算等未来科技前沿领域。

这反映出北京在数字经济规模高速扩张的同时,也在审时度势、提前谋划、系统部署,并借助数字经济的力量,进一步激发全产业链的活力。

2021年8月31日,国家会议中心,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数字服务专区京东方展位,工作人员在调试《北京网红打卡艺术长廊》显示屏。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摄

普惠民生,打造新经济强引擎  

也正是因为背后有强大的数字技术支撑,才能使得在北京面对新冠疫情的反复出现时,可以更加从容地抗击疫情,保障复工复产,并在稳定就业等方面取得积极的成效。比如大家熟悉的“健康码”,北京健康宝已经累计为超1亿人提供130余亿次健康状态查询服务。

此外,包括诸如自动驾驶物流车、智能外呼机器人、智慧取餐柜、在线问诊、直播教学、云招标、远程办公等方式,都为防疫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保障民众生活、促进经济恢复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这些只是数字技术的“蒲公英效应”的一种体现。数字技术就像蒲公英一样不断地扩散至其他各类实体经济领域,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产生了“1+1>2”的效果,使得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的新引擎。

2021年,北京数字化效率提升增加值达到7333.8亿元,增长9.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超5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53%,工业数字化持续提速。在服务业领域,在线游戏、在线娱乐、在线体育企业收入增幅都在20%以上。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1/3,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

数字技术不仅助力产业经济提质增效,同时也在不断改善、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大数据平台汇聚政务数据347亿条、社会数据1264亿条,支撑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181个应用场景。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分别为91.9%和83.3%。诸如“一网通办”等不断深化、扩展领域范围,实现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

可以说,过去五年是北京数字经济规模快速发展的五年,也是相关的数字技术、数字服务快速提升的五年。

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数字技术对各产业的深度改造,将极大地改变城市与经济发展的路径与业态,打破各类资源、时空的束缚,使得新经济模式发展更快。

而随着北京数字经济引擎的越发强劲,其创新要素、数字经济牵引辐射能力势必也将进一步扩散至周边城市、甚至全国许多地方,从而带动我国数字经济整体的蓬勃发展,经济的更高质量发展。

撰稿/郑伟彬(新京智库高级研究员)
编辑/迟道华
校对/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