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汀资料图。图/新华社

6月12日,为期3天的第19届香格里拉对话会在新加坡结束。

6月11日,美国国防部部长奥斯汀在对话会上以“美国印太战略的下一步计划”为题发表讲话,核心内容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目标所在、正在行动和未来规划。

在发言中,奥斯汀指责中国在亚洲地区“越来越具侵略性”,并强调“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在欧洲和印太同样重要,美国将持续加强印太安全,寻求“没有侵略和霸凌”的印太地区。

6月12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魏凤和在对话会上对奥斯汀的无端指责予以驳斥,表示美国所谓的“印太战略”,不过是打着自由开放的旗号,拉帮结伙搞“小圈子”,绑架裹挟地区国家、针对特定国家,渲染冲突对抗,打压、遏制、围堵别人。

有消息称,奥斯汀接下来将继续在亚洲访问。距离美国总统拜登5月下旬到访韩日兜售印太战略仅隔半个月,美国高官再次造访亚洲推进“新步骤”,其重视亚太地区、试图分裂亚洲之意,无疑也印证了魏凤和所说。

6月10日,出席香格里拉对话会的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魏凤和与同期参会的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举行会谈。图/国防部官网

“美丽”言辞也难掩分裂意图

可以说,美国防长奥斯汀在此次对话会上的讲话主旨,是2月12日白宫公布的《印太战略文件》的延续,也是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关于中国议题演讲的延续,其目标指向一如既往地明确。

在《印太战略文件》中,美国的“美丽”言辞是,“美国的目标不是改变中国,而是要塑造中国所处的战略环境,在全球建立对美国、美国盟友、伙伴,以及全球共同利益和价值观最为有利的影响力平衡”。

但是,这种言辞几乎就是一种话语分裂:如果“美国的目标不是改变中国”,为什么“要塑造中国所处的战略环境”?

而奥斯汀在此次演讲中,则明确“中国对其领土主张采取了更加强制性和侵略性的态度”,并罗列了所谓的事实,来证明其针对中国的系列行为以及印太战略的合法性。实际上,其中包藏的目的,则是挑动台海、南海等敏感问题,制造地区紧张局势。

奥斯汀需要明白的是,在事关中国核心利益的事项上,中国是没有退路,也不会寻求退路的,美国不要忽视中国在这些议题上的战略决心,误判将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奥斯汀此次讲话,不过是美国“印太战略”以及布林肯对华政策演讲的延续。图/新华社

强调军事存在大搞“美国威胁”

奥斯汀此次演讲回顾了美国正在做的,也表明了将要做的,涉及盟友、伙伴、军事、经济、科技等内容。整体而言,美国的“新步骤”是多元的,是系统性的,是一整套组合拳,我们对其要有高度警惕。

美国维持其全球霸权的重要支柱之一,就是双边和多边结盟体系,制造对假想敌的对抗。正如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副参谋长张振中中将所说,“美方不但强化亚太军力部署、巩固双边军事同盟、拼凑三边安全关系、兜售‘四边机制’、加强‘五眼联盟’,此前还称‘要改变中国的战略环境’,这不是对抗是什么?”

美国通过一系列强化盟友机制的同时,也通过强化军事存在为盟友打气。奥斯汀说,“驻扎在这里的美国军队成员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都多:我们的男女军人超过30万”。

奥斯汀还说,“(拜登)总统的2023财政年度预算是历史上为保护该地区安全而进行的最大投资之一。这包括用于太平洋威慑倡议的61亿美元……与此同时,我们正在努力开发新的能力,使我们能够更可靠地阻止侵略,包括隐形飞机,无人平台和远程精确射击”。

其讲话内容无疑是赤裸裸的威胁,是针对中国的“美国威胁”。这倒是美国的一贯作风,冷战时期即是如此,而其冷战思维延续的结果,不过是新瓶装旧酒,手段是一致的,套路也没变过。 

▲对话会期间,警察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外执勤。图/新华社

“新步骤”将令印太更多对抗

在讲话中,奥斯汀还表示,“我们不寻求对抗或冲突。我们不寻求一场新的冷战,一个亚洲版北约,或一个分裂成敌对集团的地区。我们寻求包容,而不是分裂。我们寻求合作,而不是冲突”。

事实上,美国在印太地区所做的一切,称得上是在分裂这个地区,甚至是在这个地区制造敌对。其目的,是让在全球和平、合作与繁荣背景下蛰伏的魑魅魍魉跃跃欲试走向前台,充当美国制衡中国的枪手、代理人和防火墙。

奥斯汀称,美国不寻求新冷战、亚洲版北约,但其所谓的“印太战略”与所有行动,都朝向了相反的方向。该“战略”本身就是冷战思维的结果:全力制造一个假想敌,然后是各种拉拢,以及各种军事合作,本身就是亚洲版北约的初级阶段。

美国这种进攻性行为,正在产生深远的地区和全球影响。尤其是在地区层面,美国的一系列行为就是在公开制造分裂。

尽管奥斯汀表示,没有人应该进行二元选择,印太国家应该有选择的自由,自由繁荣,自由规划自己的道路,但不少国家在美国力量的肌肉炫示中不得不考虑有所选择。而这种美国灰云笼罩下的选择,当然谈不上什么“自由”。

在这个意义上讲,美国所谓的印太战略“新步骤”,无疑将会深化本地区的分裂,并凭空生出更多的对抗,尤其需要包括中国在内的相关各方高度警惕。

撰稿/任孟山(专栏作家)
编辑/何睿
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