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执行好北京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减免进场交易费方案,市政府对蔬菜和5种国产水果的进场费用全部予以补贴。”
“为做好应急状态下生活必需品和日常生活物资供应保障,市区两级和保供骨干企业都制定了应急供应保障工作预案,可以充分保障北京生活必需品和日常生活物资供应。”
今年4月24日至6月6日,围绕疫情期间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北京市商务局共召开8场新闻发布会,主抓保供工作的副局长赵卫东经常出现在发布会现场。“储备充足”“价格平稳”“稳定供应”,是人们从他口中听到的最多的词汇。
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赵卫东。 北京市商务局供图

北京的保供稳价机制是如何运行的?应急事件发生时如何最快满足2000多万人口的消费需求?北京市政府储备又是如何发挥“稳定器”作用的?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赵卫东近期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他表示,近些年北京市商务局会同相关部门和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生活必需品供应保障机制,夯实“日常供应、安全供应、应急供应”三道防线。从近两年疫情保供情况看,北京的市场供应保障机制经受住了考验。
疫情促使北京供应保障机制不断完善
新京报:北京保供稳价机制包括哪些,日常情况下是如何运行的?
赵卫东:北京是一个有2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型消费城市,生活必需品特别是蔬菜、水果自给能力低,绝大部分来自外埠。结合供应特点,近些年我们会同相关部门和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生活必需品供应保障机制,不断夯实“日常供应、安全供应、应急供应”三道防线,建立了市场监测机制、产销合作机制、重点企业联系机制、政府储备机制,强化应急供应保障。
目前,我们监测的样本企业大约有180家,包括生猪屠宰企业、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社区菜市场、电商和直营直供企业等,监测品种包括16大类100余种商品,通过每日监测,能及时了解市场供应和价格情况。
我们还与河北、山东、内蒙古、广西、海南等供京蔬菜生活必需品主产地建立了紧密的产销合作机制,多次在春节前组织开展冬季蔬菜保供联合行动,为保障冬季和春节首都市场蔬菜供应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发挥批发市场运销大户作用,利用运销大户在外埠建立的生产基地,抓好货源组织供给。
此外,北京建立了包括承储、屠宰、批发、仓储及零售为骨干企业的“北京队”,发挥保供骨干企业作用。
新京报:近五年来,特别是2020年疫情以来,北京市保供稳价机制发生了哪些变化?
赵卫东:从2020年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生活必需品供应链上的货源供给、组织、调运以及销售等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们在近两年的供应保障中,完善和创新了很多好的机制。
抓住“信息和指挥”这一中枢,进一步优化市场监测和指挥调度。成立生活必需品供应保障专班,建立供应保障工作小组,统筹指挥和调度;在加强生活必需品日常监测的基础上,向北京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连锁超市派驻驻场员,实地掌握市场运行第一手信息;根据需要向主要批发市场和重点地区派驻工作专班,指导协调做好末端保障;建立生活必需品保供指挥调度平台,提升监测分析的质量和效率。
抓住“货源”这一核心,进一步完善货源组织调运和供给。对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与外省建立多方参与的供京生活必需品保障机制,多渠道、多途径组织货源;建立“点对点”监测补货机制,及时掌握末端供给情况,实现市场不缺货以及缺货时及时补货;强化涉疫小区生活必需品供应,发挥蔬菜直通车和电商平台作用,采取“白名单”管理,及时将生活必需品送入封控小区,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抓住“储备”这一手段,进一步强化生活必需品储备调控。建立市区两级政府储备,协调企业增加商业储备;结合疫情发展变化,动态调整储备品种和数量,及时增储和放储。
抓住“运输”这一渠道,进一步强化生活必需品通道畅通。遇有外埠生活必需品运输不畅时,协调外埠属地政府为生活必需品配送车辆顺利进京提供支持,保障省际运输顺畅;根据疫情发展和管控需要,适时为企业开具“应急物资调拨(转运)证明”,确保在进京检查站快速放行;对向北京运输蔬菜等鲜活农产品的货运车辆采取包容执法。
抓住“政策”这一机制,进一步用政策手段撬动市场动能。适时在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免除进场交易费,在零售端(连锁超市)开展当家菜“不涨价”活动,由政府给予补贴;在外埠进京检查站、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配送中心设立核酸检测点,为司乘人员免费开展核酸检测;在河北廊坊万庄、平谷马坊建立进京生活必需品中转站,进行物资周转,保障物资进京。
从近两年疫情期间供应保障情况看,北京的市场供应保障机制得到了考验,保障了生活必需品供应和价格稳定。
从批发到零售六方面化解供应压力
新京报:今年疫情初期出现囤货现象,这给保供稳价工作带来哪些压力? 
赵卫东:囤货抢购给我们工作带来的压力在于,如果补货不及时,会给老百姓带来恐慌,市场供应秩序会受到影响,也可能会导致价格上涨,一般有一个传导规律:电商平台最敏感,线下零售会跟风,集采集配企业传导,批发市场出现异动,直至影响到量和价。
新京报:如何化解这种抢购带来的供应压力甚至是恐慌情绪?疫情期间生活必需品价格稳定,主要得益于哪些举措?
赵卫东:要避免恐慌,化解涨价压力,前提是货物要充足,也就是从批发端到零售端,都要做到货物来得了、调得动、补得快。我们总结有六个方面:一是来源,什么季节吃什么地方的什么品种的菜要一清二楚;二是渠道,货物在产地哪个组织哪个企业的手里也要一清二楚;三是大户,要组织好市场内经营不同品类的大户,他们有能力一个电话保时保量把东西调过来;四是交通,沿路交通要精准规划好,不能堵在路上,还要最短路线、最快时间;五是集配,集采集配是重要的中间环节,货来了得下得去;六是零售,有了货,得有人去卖,电商、商超、社区菜市场菜店等,要多元化、差异化,还要及时性和便利性。
以上这六个要素必须组织好。如果预测到可能出现抢购,会组织批发和零售两端都加大进货备货,必要时还要投放政府储备,零售端备货量能达到平时的3倍至5倍,同时提升分拣和配送能力,才能保证我们商超、菜店不空架、不涨价。
新京报:今年4月下旬,我们注意到政府储备鸡蛋投放到零售端,北京政府储备机制是如何有效运转的?
赵卫东:北京从1992年起就建立了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制度,至今已有30年,其间不断优化调整和完善,目前已建立起包括粮油、肉类、鸡蛋、蔬菜、食糖、食盐等政府储备,应急状态下起到市场供应“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
政府储备采取“政府委托、企业代储”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标,确定各类生活必需品的承储企业(包括品种和数量)。企业中标后签订《政府储备委托承储协议书》,按照合同约定,储存规定数量的储备物资,并负责储备物资日常的管理,北京市商务局每年按照标准给予企业一定的储备费用。通常情况下,市级相关部门通过日常监测,掌握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及价格变化情况,当发现市场出现货源不足、供应短缺或短时间内价格波动较大时,会商研判市场供需情况及后期走势,提出处置措施及建议,上报市政府批准后,商务局组织承储企业开展投放,进一步增加市场供应数量,稳定供应及价格。

新京报首席记者 郭铁
编辑 祝凤岚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