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发布《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公共品供给》报告,这是国内首个全球公共品报告,报告显示,在当前世界,中国已经是全球公共品体系的新兴贡献者、创新推动者,同时也是全球公共品未来新框架构建的引领者。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发布《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公共品供给》报告,这是国内首个全球公共品报告。中国农业大学供图

世界变局下的挑战与机遇

1999年,联合国开始发布全球公共品系列报告,持续关注全球公共事业的进展及亟须解决的问题。但在国内,类似的研究并不多。

今天,世界正处在剧变的十字路口,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联合国规划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社会该如何实现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又该如何把握机遇、直面挑战,推动高质量的全球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李小云介绍,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此次发布的《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公共品供给》报告,正是一次从全球公共品供给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和提供答案的尝试。

记者注意到,这份200页的报告中,首先梳理了全球化的兴起、公共品的演进、全球公共品对全球性挑战的回应及对全球发展进程的推动,继而以减贫、农业、卫生和气候变化这四个与全球脆弱人群最为相关的领域为重点,总结了全球公共品的生产、供给与治理机制的核心内容与主要特征,并由此概括出全球公共品在新世纪特别是近年以来全球大变动格局下所呈现出的变化趋势及面临的主要挑战。报告在最后一章详细梳理了中国在全球公共品供给与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变化,并针对中国如何更好地参与及引领全球公共品供给与治理、从而推动更高质量的全球发展提出了多项建议。

全球公共品供给结构正在变化

报告认为,全球公共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基于世界主义伦理的全球化实践,引发人类对全球公共品的需求,推动全球公共品不断革新。全球公共品是从器物、行动和理念层面对全球性挑战的回应,全球公共品与全球发展进程相互嵌入,构成了推动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

以此为基础,报告提出,在今天,全球已经逐渐建立起一套基于人类公共性的全球公共品生产、供给与分配机制。李小云表示,当前,全球公共品的生产主体,已从单一向多元、供给形式从多边向多元协同演进。尤其在农业、气候、卫生与减贫等全球公共品供给的重要领域,构建多维协同机制的需求日益增加。李小云说,“提升全球公共品治理效能的关键在于制度优化,以克服管辖缺口、填补激励缺口,弥补参与缺口。”

在今天,新的全球局势,也在影响着全球公共品的供给情况,报告认为,在过去的时间里,全球公共品的生产与供给也已经形成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层次的、包括多元供给主体的、基于共识和广泛磋商的制度性机制。但近年中,全球公共品的生产与供给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最重要的变化是其格局从过去北方主导转向多元供给。在新的全球大变动的时代背景下,全球公共品正面临赤字加大、创新不足、治理乏力、地缘政治及共识与承诺等方面的多重挑战。

中国已成创新推动者

报告对全球公共品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多项建议。报告认为,首先要拓宽和创新全球公共品的融资渠道。其次要改革全球发展合作机制,将危机前准备纳入全球公共品的内涵。还要加强对全球公共品创新的激励机制建设,强和创新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公共品多边治理机制。同时,也需要倡导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基础来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增强各国共识和承诺。  

那么,在这场全球变局中,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在全球公共品结构变化中,又有怎样的贡献?报告对中国在全球公共品供给中的作用变化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指出,中国是全球公共品体系的新兴贡献者、创新推动者,同时也是全球公共品未来新框架构建的引领者。

不过,报告也认为,在未来,中国要在全球公共品供给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还面临赤字风险、地缘政治冲突、与传统机制对接以及多元主体管理协调等诸多挑战。

为此,报告认为,首先要加强中国提供全球公共品的战略定位。其次,要创新中国提供全球公共品的理论指导,加强国别区域、国际发展和国际事务等相关新兴学科知识体系建设。同时还需要完善中国提供全球公共品的制度和组织体系建设。最后,则需要培育中国提供全球公共品的评估能力和国际沟通体系的建设。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唐峥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