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陈琳)“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写入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其中提到,“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在2021年北京市“两会”期间,“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成为代表和委员热议的焦点。

 

党代会报告中也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提出了具体路径,如加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持续推进十大专项行动;积极引进首店、旗舰店,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地标;鼓励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升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服务消费品质和规模;繁荣夜间经济;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稳住基础设施投资,加大高精尖产业投资,强化民生保障、生态文明领域投资。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正处在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新的历史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认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上,要把握住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姚景源说,消费升级,意味着中国居民消费的范畴扩大、品质提升、理念新兴,遂萌生出新的消费增长点。“过去人们的消费更多是物质消费,今后会越来越多地追求精神和文化消费,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要围绕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来创造新需求。”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表示,当前受到疫情影响,世界经济遭遇了空前的挑战,陷入了滞胀的泥潭,在多重压力之下,中国恢复经济增长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外需收缩、内需要进一步提振,因此,释放消费潜力尤为重要。

 

他认为,当前中国应当按照消费驱动经济增长,服务产业驱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从过去长期以来靠投资拉动、出口拉动、外延扩张这样一种发展模式,转变成为以消费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扩大投资带动消费增长是路径之一。“近期大家看到通过政府投资的拉动作用,‘四两拨千斤’带动民间投资,特别是基建投资适度靠前,像传统的‘铁公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领域还有很大的潜力;新一代公共基础设施,如5G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代表了未来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潜力更大。”

 

同时,在消费升级方面,首先要充分关注正在崛起的、队伍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他们的消费特点不再是“排浪式、模仿式”,而是品牌化、定制化、智能化,这也就倒逼供给侧要更多地从消费者需求出发,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品牌溢价,适宜发展高端产品线。由此,城乡消费市场都有可观的开拓空间,为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其次,大力培育服务产业新的增长点,为经济注入新动能。近年来服务类消费的均等化和日常化创造了众多经济增长机会,比如健康服务、文娱服务、教育服务、信息服务等。同时,服务业的发展对双碳目标的实现也比较利好。

 

“但消费是个慢变量,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多管齐下。”徐洪才说,从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未来的各项政策还要把提振内需,特别是挖掘消费潜力,作为政策的着力点,与此同时,在促进整体经济的平稳运行方面,各项政策协同发力,避免“单兵突进”。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