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下午,在人大附中考点,结束高考的考生在校门口欢庆。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2022年高考分数陆续揭晓,填报志愿成为当前学生和家长的头等大事。其中,选择什么专业,再次成为热点话题之一。

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有更多渠道表达不同声音,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想找到一份翔实又全面的专业指南也并不容易。

在社交平台上,到处充斥着号称前人经验的“专业劝退帖”,从最早的生化环材“四大天坑”专业,到土木、机械逃不过“提桶跑路”,这几年连计算机、金融等热门专业都被打上了“35岁危机”和“本硕柜员”的标签。

放眼望去,似乎大学专业遍地是“天坑”。但只要仔细分析,这些“专业劝退帖”的理由不外乎是“不好学、难就业、赚钱少”。有的专业,甚至被认为“家里没有矿的学生要慎选”,貌似家境普通的学生天然就丧失了报考某类专业的资格和权利。

这种打着揭开专业神秘面纱的“科普帖”,其内在逻辑既不科学又过于狭隘,衡量“专业价值”的方式不仅简单粗暴,且带有强烈的主观偏见,最后得出“毕业即失业”的草率结论,也极其不负责任。

这不仅起不到为考生答疑解惑的作用,还可能让缺乏获取信息能力的考生对一些专业产生误解。因此,过于主观片面的“专业避坑指南”不足信。

大学专业选择,可以说决定了未来大学四年怎么过,也潜在定义了毕业后的职业方向,当然值得认真考虑,仔细考量。这也是每年此时,专业讨论话题始终有热度的原因,同时各种声音的呈现,也的确有助于考生和家长作出更理性的判断。

▲2020年11月,已在北大考古系学习的钟芳蓉,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新京报记者 刘鑫 摄

不过,这几年,对于不断蔓延的“专业劝退”声音,更多业内人士站出来“辟谣”。

比如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邓红兵,公开发表《致广大考生和家长的一封信》,为生化环材“天坑”专业正名;再比如,2020年高考填报志愿期间,考出676分的湖南女孩钟芳蓉最终选择报考北京大学的考古系,在网友一片群嘲声中,各大考古团体、考古专家纷纷声援鼓励她。

钟芳蓉是幸运的,她了解并敢于选择自己心中所爱,这份热爱将是她前进的动力。客观来说,专业就业前景的“冷热”,无疑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但心中所热爱的,不因时移世易而“忽冷忽热”。

正在填报志愿的考生们,不妨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全面搜集相关专业信息,避免偏听偏信,不被所谓的前辈“现身说法”所误导,不被所谓的“热门专业”所裹挟,听从自己内心的选择。

当然,这并非说选专业就完全不需考虑就业等现实问题,而是建议从自身状况与专业的“适配度”出发,以免作出人云亦云的决定。毕竟隔行如隔山,在就业观念占主导的情况下,难以起到打破专业认识壁垒的作用。这需要警惕。

更何况,现实中面对专业选择,兴趣与“钱景”并非始终都是矛盾关系,无须一味强调对立,全然以功利化视角看待高校专业体系。有幸能选择自己更感兴趣更擅长的领域深耕,其间获得的愉悦和成就感,也难以简单以赚钱多少作为评判标准。

选择大学专业,是人生选择之一,并非唯一选择。何不带着信心和热爱,开启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活?它们不止存在于专业选择,更关乎人生幸福密码。

撰稿/新京报评论员 徐秋颖
编辑/刘昀昀
校对/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