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是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代表们关注的话题,“高质量”成为讨论的热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第一次参加北京市党代会,作为来自高校的党代会代表,他非常关心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6月29日,黄宝印走进“新京报千龙网”访谈间,他表示,高校教育领域可以从加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五个方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好高质量发展主题。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期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做客“新京报千龙网”访谈间。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教育系统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新京报:参加这次党代会,你有何感受?

 

黄宝印: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北京市党代会,非常期待,收获满满。北京是世界级大都市,过去五年取得一系列重大成绩,令国人自豪,令世界惊叹。蔡奇同志作党代会报告过程中,大家多次发出热烈掌声,我自己也非常激动。

 

通过参加党代会,我有机会更全面深刻地了解、认识以及读懂北京,这需要从方方面面去理解。北京过去五年的变化,具有深刻的转型意义和全面的发展意义,都是历史性的、时代性的巨大变化。作为北京市民,近年来能真真切切感受到北京的变化,感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为百姓办了很多大事、难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绩的取得都非常不容易,涉及很多领域,让我觉得很震撼。报告里提到了很多重大举措,包括未来发展设想,这些都让我们更加期待。

 

新京报:刚才你多次提到“发展”一词,你认为高校教育方面如何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黄宝印:高质量发展是时代主题,是各个领域的主题,也是高等教育主题,我们整个社会都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也是我们把握发展主旋律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教育系统要积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从大学教育来说,我们要加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从五个方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高质量发展主题,加快高质量发展。

 

“两区”建设中应发挥高校的独特优势

 

新京报:“两区”建设即将迎来两周年,你认为“两区”建设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起到什么作用?对未来的“两区”建设有什么建议?

 

黄宝印北京的“两区”建设时间不长,但切中时机,已取得了重大成果。2020年9月,北京正式启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两区”建设。聚焦服务业重点领域,成功落地一批全国首家或标志性项目,产业支撑能力大幅提升,很多首创性或突破性政策已产生很好的实践案例,初步形成了引领发展的生动实践。

 

未来“两区”建设,希望首先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加大“两区”开放力度。其次要聚焦重点,加快推动数字经济、金融、生物技术等领域更多创新成果落地。再者,要以破解行业、企业痛点难点为抓手,创新服务模式,提高国际化服务保障能力。另外要加强协同,尤其是促进“两区”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联动。

 

对外经贸大学位于朝阳区,非常愿意积极投身于“两区”建设当中,发挥高校的独特优势。同时,也希望北京市能够把高校纳入“两区”建设中,发挥高校应有的作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新京报:乘着“两区”建设的东风,北京的营商环境也逐步得到优化,吸引了很多企业落地。你觉得一个好的营商环境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黄宝印:一流的营商环境是竞争力、吸引力,也是生产力。北京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基础和条件。下一步希望在借鉴国际优秀做法的基础上,继续从多个方面推进。

 

一方面是要坚持法治化导向。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是良好投资环境的重要考量,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要坚持市场化导向。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的手段,充分挖掘数据潜力,连通信息“孤岛”,实现营商环境便利化,网办、掌办由“可办”向“好办、易办”转变,加快数据治理和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还有就是要坚持国际化导向。促进国内营商环境对标国际惯例,方便企业发展,促进双循环。人才是发展的重要力量,国际人才引进需要有国际化营商氛围为依托,努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可以有效吸引国际人才流入。


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

 

新京报:我们关注到教育系统正在推进思政课的改革,你认为思政课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有何意义?

 

黄宝印:高等学校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高质量发展首要的是人才培养质量,思政课程建设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关键课程。

 

对外经贸大学的思政课已经实现课堂专题教学、社会实践教学、情境模拟教学、网络媒体教学有机统一的立体联动教学模式,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下一步,学校将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构建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上云课堂“三位一体”的“大思政课”;推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程群建设,形成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推动各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助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打造思政“金课”;同时,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助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优化思政课教学评价标准体系,对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追求形成鲜明的价值导向;发挥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引领作用,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