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开幕,蔡奇同志在报告中提出,针对大量崭露头角、有活力的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北京将培育更多“独角兽”、“专精特新”企业和智能制造标杆工厂。

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是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做优做强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专访了中国电子商会专精特新企业服务中心执行主任狄前防,从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北京市对其的扶持政策和企业的反哺,及“专精特新”企业在构建科创北京时起的作用等进行全方位解读。

“作为国际科创中心,北京市凭借在高端制造业、工业软件等领域的优势,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7家,约占全国的5.4%,位居全国前十。”狄前防介绍说。此外,北京市还培育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84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41家,梯度培育成效显著,涌现出一批“补短板”“填空白”的企业,已成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重要支撑力量。

据狄前防介绍,各省市都出台了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扶持政策,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以北京市为例,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北京市发放了“服务券”,“专精特新”企业持“服务券”在服务券系统选择服务产品下单,产业和服务包括创新服务、信息化、知识产权、管理咨询、市场开拓等。

在狄前防看来,“专精特新”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未来主要应朝着三个方向发展:坚持专业化发展,不断做大成长为单项冠军;坚持资本化发展,不断走向成熟的资本市场;坚持国际化发展,不断走向广阔的国际市场。“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格局,这也是北京市的优势所在。”狄前防说。

中国电子商会专精特新企业服务中心执行主任狄前防。图/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规模、行业发生了哪些变化?北京的专精特新企业呈现哪些特点?

狄前防: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提出“将‘专精特新’发展方向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到今年“专精特新企业”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且工信部正式出台了《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这不仅是增强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对下一步如何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

目前,我国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8万多家。从行业分布来看,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以上分布在工业领域,尤其聚焦在工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近几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始向工业软件、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领域延伸。今年工信部已启动第四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报工作,明确把高端新材料、集成电路、人工智能、5G新一代信息技术等14条产业作为今年重点的产业链,这也是未来专精特新企业主要的发展方向。

从区域分布来看,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山东、江苏等工业基础较好的省市。这些省市工业基础较好,符合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的领域。

作为国际科创中心,北京市凭借在高端制造业、工业软件等领域的优势,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7家,约占全国的5.4%,位居全国前十。

新京报:在普通用户眼里,专精特新企业包括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好几个概念,经常会混淆不清,能否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一下它们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

狄前防:目前,这些概念正是中小企业培育的路径和方向。《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提到了优质中小企业是指在产品、技术、管理、模式等方面创新能力强、专注细分市场、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由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个层次组成,并明确了中小企业如何从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成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三个梯度培育过程也正是我国优质中小企业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过程。

新京报:专精特新企业在政策、融资、营商环境等方面能够得到哪些优待?北京对于专精特新企业推出了哪些额外的扶持帮助政策?

狄前防:目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政策,例如,2021年1月23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财建〔2021〕2号),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支持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这不仅明确了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资金支持,也要求在专精特新人才培育、企业孵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通过政策合力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帮扶,切实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北京市为有效发挥政府财政资金作用,创新企业服务模式,为专精特新企业发放“服务券”,专精特新企业持“服务券”在服务券系统选择服务产品下单,产业和服务包括创新服务、信息化、知识产权、管理咨询、市场开拓等。比如在知识产权方面,就包括发明专利申请、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代理、作品著作权代理等。

新京报:北京的专精特新企业对于北京打造国际科创中心城市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对于中国稳定供应链、产业链有何影响?

狄前防:专精特新企业的灵魂是创新,而创新也正是北京这座具备国际创新优势城市的灵魂所在。目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到7%以上,远远高于我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强度的1.41%,由此可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研发强度是非常高的。这些企业坚持技术创新,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不断“固链、补链、强链”,在助力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在北京市已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84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4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7家,梯度培育成效显著,并涌现出一批“补短板”“填空白”的企业,已成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重要支撑力量。

新京报:专精特新企业的明天在哪里?成为“独角兽”、登陆资本市场等会是这些企业期待的前景吗?

狄前防:专精特新企业绝大部分是工业企业,而不能像互联网企业那样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高的估值,成长为“独角兽”企业,被资本“青睐”。我认为专精特新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未来主要应朝着三个方向发展。第一,坚持专业化发展,不断做大成长为单项冠军。这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沉淀和技术积累,但是只要坚守初心,一棵小树苗终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第二,坚持资本化发展,不断走向成熟的资本市场。专精特新企业应该抓住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的契机,乘资本之东风,争取早日能够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第三,坚持国际化发展,不断走向广阔的国际市场。近几年我国相继出来了很多政策措施,鼓舞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应该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不断增强自身发展实力和竞争力。

新京报:在你看来,在北京科创发展中,大型国企央企、互联网巨头与专精特新企业要如何和谐共生,共同成长?

狄前防:今年5月份工信部联合10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旨在推动大企业加强引领带动,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北京市大型国企央企、互联网巨头企业巨多,同时中小企业也是北京市企业中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如何统筹好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格局,这也是北京市的优势所在。借助北京市大企业在数据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生态构建、内部孵化、赋能带动、数据联通等方式,激发涌现一批协同配套能力突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一批大中小企业融通典型模式。同时,借助北京市互联网发展优势,中小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环节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生产方式,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加速数字化转型,探索塑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构筑数字经济新生态。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白金蕾 许诺 
编辑 宋钰婷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