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科创板开市满三周年。作为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科创板运行三年来,引领了资本市场的一系列改革,同时自身发展壮大,迎来了一批科技创新企业。


三年来,科创板已经从最初的25家公司发展至437家公司,总市值已达到5.76万亿元,在全部A股中占比超过6%。科创板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也带来了此前难以登陆资本市场的特殊企业,未盈利企业、特殊表决权企业、红筹企业得以上市,科创板也成为生物医药公司的全球主要上市地之一。


科创板的改革经验为其他板块提供了借鉴,创业板、北交所相继接棒注册制,全面注册制改革稳步推进。与此同时,科创板也改变了A股市场整体生态,上市、定价、交易、退市等方方面面的制度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市场主体逐渐认识到注册制是一场资本市场系统性的改革。


总市值超5万亿 诞生74只百元股 “硬科技”底色彰显


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首批25家公司鸣锣上市。三年后,截至2022年7月20日收盘,科创板已经有437家上市公司。2019年开市后,科创板保持了常态化发行上市的节奏,2020年、2021年分别上市145家、162家,2020年截至7月20日,共有60家公司上市。


科创板已经在整个A股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截至今年7月20日收盘数据,科创板总市值达到5.76万亿元,已经达到开市之初总市值的十倍,在全A股总市值中占比达到6.43%。目前,科创板单日成交金额在500亿元上下,在全A股成交金额中占比约在5%左右。


由于在融券业务上进行了制度创新,科创板也在悄然改善A股两融生态。科创板本身的融资融券较为均衡,并且科创板融券已经成为A股融券的一个重要部分。截至7月20日,科创板融券余额为180.85亿元,在全部A股中占比近23%,科创板融券余额在科创板两融余额中占比也超过20%,改变了A股长期融券余额占比不足1%的格局。


2020年7月23日起发布的科创50指数,在今年4月底开始的市场反弹中表现突出,4月27日至7月20日涨超24%,反弹幅度明显超过上证指数、沪深300指数。科创板指数体系在不断完善,在科创50指数之后,科创信息、科创生物、科创芯片指数相继发布,进一步丰富了投资者观测维度及投资标的。


从个股股价来看,截至7月20日收盘,科创板共计74只百元股,23只股票的股价在200元以上;其中,股价最高的是禾迈股份,达到939元,在全部A股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贵州茅台。按7月20日收盘价计算,全部A股股价前十名中,科创板股票占了六席,除了禾迈股份之外,还有昱能科技、思瑞浦、奕瑞科技、纳芯微、派能科技,这五只股票的股价均在400元以上。


从个股市值来看,截至7月20日收盘,科创板共有5家千亿市值公司,其中总市值最大的是中芯国际,达到1659.45亿元。另外,天合光能总市值达到1550.91亿元,晶科能源、大全能源、百济神州的总市值均超过1200亿元。


从行业来看,科创板上市公司基本都集中于六大战略新兴行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为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三大行业,分别达到162家、92家、76家。科创板已经成为生物医药公司在美国、中国香港之外的全球主要上市地。


作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科创板公司整体业绩保持较快增长。据上交所数据,2021年,科创板公司(截至今年4月30日科创板共420家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8344.54亿元,同比增长36.86%;实现归母净利润948.41亿元,同比增长75.89%。


“硬科技”作为科创板公司最鲜明的标签,也体现在一系列数据中。据上交所数据,科创板公司2021全年研发投入金额合计达到852.40亿元,同比增长29%,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为13%。科创板公司2021全年合计新增发明专利7800余项,平均每家公司拥有发明专利数达到108项。


未盈利、特殊表决权、红筹企业得以上市 制度创新效果显现


科创板制度改革的一大亮点是上市规则的制度设计,大幅提升了对企业的包容性,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允许具有特殊表决权企业及红筹企业上市,一系列制度落地以来,已经有一批此前难以登陆资本市场的创新企业、生物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作为科创板包容性上市制度的重要内容,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支持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形成一定收入的企业上市,此前被认为是专门面向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今年6月,上交所进一步明确医疗器械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的情形和要求,进一步完善了科创板支持医疗器械“硬科技”企业上市机制。据Wind数据,截至7月20日,共计34家企业以第五套上市标准申报,其中17家已发行,还有一家盟科药业即将于7月27日发行。目前已有一批创新药研发企业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在科创板成功上市,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的医疗器械第一股也即将诞生——电生理已经通过上市委会议,目前正处于提交注册阶段。


除了第五套标准之外,科创板的第二、第三、第四套标准均未设置盈利指标,财务方面主要考察营收、研发投入、现金流等指标。据Wind数据,截至7月20日,已经有40家企业以未盈利状态登陆科创板。其中,有10家企业在上市后实现盈利,成功摘“U”(科创板股票简称后带“U”代表上市公司尚未盈利),目前科创板股票简称中带“U”的企业减少至30家。其中,康希诺、百奥泰作为以第五套标准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均在连续亏损多年后今年首次实现盈利,成功于今年摘“U”。


科创板还为特殊表决权企业、红筹企业设置了特殊的上市标准。据Wind数据,截至7月20日,共有14家企业以特殊表决权标准申报,7家已发行;共有11家企业以红筹企业标准申报,5家已发行。科创板还有一家以CDR(中国存托凭证)形式上市的企业,即九号公司,其也是A股首单CDR,具有开创性意义。


科创板注册制改革的另一大内容是市场化定价。科创板的新股定价经历了一段市场博弈过程,规则也随之优化。初期机构处于摸索阶段,科创板新股发行市盈率较高,后续发行市盈率逐渐走低,机构被市场质疑“抱团压价”,一度引发关注。2021年9月,上交所修改了科创板发行承销规则,降低高价剔除比例,强化报价行为监管,此后报价中枢有所上升,新股发行市盈率也有一定上升,新股“破发”现象也更为常见。


根据Wind数据,目前科创板437只股票中,有39只股票上市首日出现下跌,其中最大首日跌幅达到36%。尤其是今年,有28只今年上市的科创板股票首日“破发”,其中一大部分是在今年3-4月市场整体较为疲弱时上市的。5月之后,科创板新股“破发”现象有所减少。


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A股上市业务主管合伙人童传江此前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破发”与发行定价高和当时股市整体低迷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高市盈率发行的IPO比例在增加,一定程度上也是询价新规实施以后带来的影响。不过,“破发”也是价格市场化的体现,“打新”有赢有亏,从而使得机构定价更加理性。


改革不停步 引入做市商机制 机构看好接下来市场表现


科创板试点注册制三年以来,一系列经验和成果逐渐推广至A股其他板块。2020年6月,创业板“接棒”科创板,启动注册制试点。2021年11月,北交所开市,同步试点注册制。以科创板为始点,全面注册制改革稳步推进。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2021年的陆家嘴论坛上总结科创板改革效果时表示,科创板支持“硬科技”的示范效应初步显现,改革的“试验田”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市场运行总体平稳。随着改革的持续推进,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市场主体的归位尽责意识明显增强,优胜劣汰机制进一步健全,市场法治供给取得突破性进展,投资者保护渠道更加畅通,市场预期明显稳定,市场整体生态呈现积极向好变化。


力鼎资本创始合伙人高凤勇指出,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改革三周年以来,市场发生了很多变化,包括上市的包容性、新股定价、交易机制及退市等各个方面,同时改变了一级市场的投资生态。注册制推行的一大重要成果是退市越来越普遍,2022年上半年退市数量已经超过20多年来退市总数的五分之一,同时,市场的估值分化越来越大,科创板也出现了一批小市值公司,再融资能力受到抑制。“注册制让更多人理解,上市只是一个新开始,从来不是终点。”


科创板的改革也未停步,而是继续发挥“试验田”作用,在竞价交易的基础上引入做市商机制。7月15日,上交所发布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规则及配套业务指南,对科创板做市交易业务作出更加具体细化的交易和监管安排。目前券商也在积极筹备,拟申请做市交易业务资格。


兴业证券分析师张启尧指出,引入做市商制度有望提升科创板流动性,有利于增强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有望平抑价格波动,提高证券市场的稳定性。从长远来看,做市商制度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制度的进一步成熟。


对于科创板接下来的市场趋势,大部分机构持较为积极的判断。张启尧认为,在经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系统性调整后,未来随着海外扰动逐步退去,国内聚焦点从短期的“稳增长”、“防风险”重回长期“独立自主”、“高质量发展”,科创板有望率先引领市场从底部走出,成为新一轮上行周期的引领者。


中金公司分析师李求索等指出,短期成长风格表现可能会受到产业景气周期、内外部宏观因素、估值及仓位的综合影响,但中长期来看,科创板上市公司较多反映中国产业升级和产业自主的趋势,结合中国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持续提升,科创板的“科创”属性成色十足,因此对科创板中长期趋势依然维持积极看法。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顾志娟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