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北京市海淀区向媒体发布了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初步统计,上半年海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70.2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达25.7%,高于去年同期1.3个百分点;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6%,高于全市2.9个百分点。

 

海淀全区工业实现增加值304.1亿元,同比增长4.6%

 

上半年,受疫情冲击及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变化,海淀区工业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压力。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助企纾困政策的陆续出台,企业抓住机会窗口有序复工复产。全区工业实现增加值304.1亿元,同比增长4.6%。

 

海淀区经济社会调查队副队长王振蓉(左二)介绍海淀区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受益于国产芯片加速替代,存储器、微控制器等产品供不应求,海淀区集成电路制造企业业务量保持高位增长态势,1-6月实现产值116.3亿元,同比增长43.1%,有力拉动全区工业产值增长。

 

上半年,海淀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9.0%;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84.6亿元,同比增长6.7%。

 

海淀区落实国家和本市一揽子稳增长政策,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恢复发展22条措施、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增长31条措施等区级政策,确保各类政策惠企见效。助力龙芯中科、软通动力等10家企业成功上市,目前全区上市企业已达259家,长期稳居全国地级市(区)之首。

 

龙芯中科最新研发的芯片。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随着疫情形势逐渐好转,消费品市场呈现回升势头

 

在经济承压态势下,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实现稳步增长。1-5月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12232.9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技术收入3453.6亿元,同比增长6.1%。

 

从创新投入看,海淀区1-5月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同比增长20.5%。从专利产出看,1-5月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申请数为19703件,同比增长10.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14974件,同比增长8.3%。计算机视觉技术、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领域的高价值发明专利不断涌现。

 

此外,6月份以来,随着疫情形势逐渐好转,消费品市场呈现回升势头,积极变化明显增多。从消费模式看,网上零售继续保持增长,网上消费占比持续提升。上半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实现网上零售额432.5亿元,同比增长1.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2.8%,比重较一季度提升2.6个百分点。

 

1-5月海淀区实际利用外资51亿美元,居全市首位

 

海淀区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科技创新和辐射带动能级不断提升。推动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政策落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企业基础研究支出加计扣除政策、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分期纳税政策等3项涉税改革措施细则惠及一批企业和机构。

 

同时,华为等8家领军企业签约首批技术集成采购项目,支持天智航等4家企业发榜6个项目。研究制定“两区”建设2.0版方案,推进全产业链制度型开放,初步形成“以自主可控‘长安链’助推数字经济全场景开放”“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新模式”等19个制度创新案例。

 

海淀组团“创业投资基地”揭牌,从股权投资机构集中注册、房租补助、投资奖励、一次性注册资金补助等方面予以配套支持,加速股权投资机构在北区聚集。落地“科创金融会客厅”,为投资机构提供融资路演、会客洽谈、宣传展示等“一站式”服务,加速科技企业成长。

 

此外,记者从海淀区获悉,中关村温泉科技园二期项目东区预计2022年底完成施工,2023年6月竣工交付使用,西区预计于2024年12月竣工交付使用,囊括办公、公寓、酒店、商业等功能,重点发展以科技服务业为基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三大特色产业为主导的高精尖产业,力求构筑多元开放交融的社交型园区,打造全球人才和科技创新高地,推动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科技创新发展“新名片”,助力打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核心区北部示范镇。

 

中关村温泉科技园二期项目现场,工人正在进行施工。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2022年1-5月,海淀区实际利用外资51亿美元,同比增长77.8%,在全市占比54.0%;外贸进出口总额1301.7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出口额622.8亿元,同比增长6.6%,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额均居全市首位。

 

  • 相关新闻:

 

“金融绿色数字底座”发布,实现“双碳”目标与发展数字经济深度合作

 

今日(7月22日),在海淀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金融绿色数字底座”产品发布会举行。该产品是为了契合“双碳”与数字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为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和产业公司设计研发的一套整体解决方案。

 

该方案应用监管科技理念,将政策要求、行业标准与经济规则注入到金融业务数字化改造之中,为各机构全面落实“双碳”目标打造数字平台。具体分为“碳上策”“碳明鉴”“碳炼真”“碳之脉”等标准化产品,以及“碳化金+”系列工具箱。

 

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副理事长、睿格钛氪(北京)技术有限公司CEO杜宁(中)在发布会上发言。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其中,“碳上策”提供数字化政策服务,为监管机构提供推动政策落地的数字化抓手,为金融机构和产业机构提供政策符合性的校验机制。“碳明鉴”为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和产业机构提供统一的碳核算与环境信息披露平台,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为系统提供核算校验。“碳炼真”是“双碳”发展压力测试系统。“碳之脉”提供绿色监管数据的报送功能。“碳化金+”工具箱提供面向各类业务系统的碳因子升级工具。

 

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副理事长、睿格钛氪(北京)技术有限公司CEO杜宁介绍,高质量发展好绿色金融,碳相关的大数据系统亟待建立。杜宁表示,用其他数据来计算碳数据,可以使得碳排放、碳减排、碳汇等相关数据的准确性更高,更能够对企业的碳行为进行精准画像,较为准确地判断企业发展中的“双碳”相关风险。

 

“实现‘双碳’目标与发展数字经济需要跨领域、跨专业的深度合作,需要秉持系统观念,坚持体系化发展路径,而注重顶层设计的跨领域信息基础设施‘金融绿色数字底座’将成为跨界合作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秘书长刘勇表示。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陈静 校对 李立军